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12篇 |
免费 | 481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27篇 |
妇产科学 | 55篇 |
基础医学 | 362篇 |
口腔科学 | 36篇 |
临床医学 | 619篇 |
内科学 | 3074篇 |
皮肤病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48篇 |
特种医学 | 12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3篇 |
外科学 | 222篇 |
综合类 | 2090篇 |
预防医学 | 1605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16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894篇 |
肿瘤学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273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382篇 |
2011年 | 515篇 |
2010年 | 467篇 |
2009年 | 508篇 |
2008年 | 678篇 |
2007年 | 547篇 |
2006年 | 587篇 |
2005年 | 628篇 |
2004年 | 648篇 |
2003年 | 521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38篇 |
2000年 | 395篇 |
1999年 | 360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261篇 |
1995年 | 233篇 |
1994年 | 198篇 |
1993年 | 179篇 |
1992年 | 174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目的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窦动态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窦Ⅳ型胶原(C—Ⅳ)和第Ⅶ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另每组取2只小鼠新鲜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感染小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第4周窗孔减少、变小,第8周窗孔消失及SEC下基底膜(BM)形成,肝窦C—Ⅳ和vWF随感染时间的延续表达逐渐增强,肝纤维化程度也逐渐增高,血清ALT和AST与感染时间无关。结论血吸虫感染所引起的小鼠SEC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的始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2.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体内外表达及持续时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体内外表达及体内表达的持续时间。方法将构建的共表达日本血吸虫双价核酸疫苗pVIVO2-SjFABP/Sj23瞬时转染HEK-293细胞,通过逆转录(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检测真核细胞中SjFABP和Sj2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质粒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BALB/c小鼠12只,每月眼眶采血,并活体灌流小鼠2只,IFAT检测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观察6个月。结果RT-PCR和IFAT证明质粒pVIVO2-SjFABP/Sj23能在体外表达。免疫后连续6个月,IFAT均检测到小鼠骨骼肌注射部位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但Westernblot未检测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结论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HEK-293细胞和小鼠骨骼肌中均能够正确地表达,体内表达持续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993.
离子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离子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Roberts比较法,以不同浓度的Fe3 、Ca2 、Fe2 、Na 、NH4 、Mg2 、Al3 溶液为实验组,等量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检测这些离子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作用的影响。结果Fe3 、Mg2 、Al3 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的影响为显著吸引作用;Fe2 、Ca2 为排斥作用;NH4 和Na 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的影响依离子浓度不同而有差异。结论不同的离子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运动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日本血吸虫DNA多价疫苗pVIVO_2SjFABP-23的构建及其保护性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多价DNA疫苗pVIVO2SjFABP-23,并观察其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Sj FABP和Sj23的基因序列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利用重组PCR技术将日本血吸虫Sj FABP和Sj23的基因片段进行拼接,得到融合基因SjFABP-23,再将该片段重组于p GEM-T载体中,进行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然后经双酶切将目的片段SjFABP-23克隆到pVIVO2的一个多克隆位点上转化E.coliGT 110获得重组质粒pVIVO2SjFABP-23,免疫小鼠进行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PCR扩增出一条大小约为1.1Kb的目的片段。免疫小鼠获得52.14%减虫率(P<0.01)和60.93%的减卵率(P<0.01),且均高于单价疫苗pVIVO2Sj23(P<0.05)。结论PCR成功扩增SjFABP-23的基因片段,血吸虫DNA多价疫苗pVI-VO2SjFABP-23构建成功,该疫苗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具有比单价疫苗pVIVO2Sj23更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东方田鼠和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NO的变化以及肝、肺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在感染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肝、肺组织感染后的病变情况,以比较不同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反应。方法东方田鼠和小鼠分别感染尾蚴1000条和40条,每2d分别剖杀2只,观察两宿主肝、肺变化,同时分别检测各宿主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10d后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中,小鼠肝表观正常,但30d后肝中出现卵引起的内芽肿。东方田鼠在感染后6d肝中开始出现童虫所致病变,感染后第12~14d时逐渐减少,20d后病变消失。其间,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后血清NO水平由正常的100μmol/L降到16μmol/L,18~20d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完成一个完整和规律的循环。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NO水平变化较大,第36d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非正常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病变特征以及NO水平变化与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小鼠不同,提示东方田鼠感染后体内存在一个敏感和系统的抗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996.
紫外线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紫外线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分析其主要表位,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以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并利用软件Antheprot对所筛基因编码的抗原分子进行表位预测。结果经三轮筛选,共获20个阳性克隆,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中有5种已知基因(GST、副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钙离子激活蛋白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6种未知基因,软件分析显示不同抗原分子分别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表位。结论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分子,可能是多抗原、多表位在照射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反应。 方法 收集ICOS转基因小鼠及对照组野生型小鼠分别感染3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8周的血清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抗体IgG、IgG1、IgG2a的水平和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取小鼠感染后6、8周肝脏,常规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在光镜观察单个虫卵肉芽肿病变。 结果 转基因小鼠IFN-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而6、8周时转基因小鼠的IL?鄄4水平呈显著上调表达,分别为(20.8±1.6)pg/ml和(25.3±3.4)pg/ml(P<0.01)。转基因小鼠血清IgG、IgG1表达水平也均高于对照组。在转基因小鼠,反映Th1/Th2免疫平衡的Th2分化指数和IgG1/IgG2a比值也明显呈Th2优势应答,分别为2.20±0.68和5.59±0.31。感染6、8周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反应比对照组更为显著。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体积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的肉芽肿,增大率分别为24.48%和26.37%(P<0.01)。 结论 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表现出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学特征,表明ICOS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评价蒿甲醚对小鼠体内埃及血吸虫皮层的损害作用。 方法 8只小鼠于感染埃及血吸虫尾蚴后81 d,用单剂蒿甲醚400 mg/kg口服治疗。治疗后1、3、7和14 d各剖杀2只小鼠,用灌注法收集血吸虫,并按常规方法固定和处置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从另2只未作治疗的感染小鼠取虫作对照。 结果 用蒿甲醚治疗后24 h,雄虫的皮层结节肿大、破溃或从皮层上剥落; 在雄虫和雌虫的体表可查见有局灶性或广泛的皮层肿胀、融合、空泡变化、糜烂和剥落,以及感觉结构的破坏。治疗后3 d,雌、雄虫的皮层损害加重,最严重的损害为口吸盘肿胀和破溃,并查见皮层褶嵴有广泛和严重的肿胀、糜烂和剥落,以及雌虫盘状感觉结构的破坏。治疗后7至14 d,有些虫仍示有中或重度皮层损害,而有些仍存活的虫则示其大部分皮层已有明显恢复。 结论 蒿甲醚对埃及血吸虫的皮层具有广泛和严重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血吸虫病死灰复燃,重疫区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时有出现,部分已控制的地区疫情回升,出现急性感染病人。由于流动人员的增加,在城市也相继发现了血吸虫病病人。在已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现将襄樊市2001~2004年流动人员血吸虫感染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Mr26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DNA疫苗和重组蛋白(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j26基因克隆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构建重组质粒pEGFP-Sj26,并转染幼仓鼠肾细胞(BHK),用荧光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联合免疫组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周用pEGFP-Sj26免疫2次,第4周再用rSj26GST加强免疫1次;而单独免疫的pEGFP-Sj26组及rSj26GST组,与上组同步各自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感染攻击,45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设PBS对照组。结果 pEGFP-Sj26在BHK中能有效表达。联合免疫组的减虫率为50·8%,显著高于pEGFP-Sj26(28.0%)和rSj26GST组(25.5%)(P值均<0.01)。联合免疫组以及pEGFP-Sj26、rSj26GST组减卵率分别为32.7%、20.6%、33.0%;联合免疫组及rSj26GST组,肝组织中每条雌虫平均产卵数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pEGFP-Sj26和rSj26GST单独免疫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