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1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233篇
内科学   10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404篇
预防医学   6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7篇
中国医学   5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年日照时长、平均气温与牛、猪、羊年底头数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病数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今后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时空加权泊松回归模型,对系数函数进行置信区间检验与可视化分析,揭示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时空非平稳性,并与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拟合结果相比较。结果 全国布病发病数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且与五个宏观因素密切相关;时空加权泊松回归模型能有效吸收时间信息与地理信息,回归关系与系数函数具有时空非平稳性,拟合优度检验(R2,AICc, RSS)结果优于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结论 全国布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今后仍需重点关注北方疫情热点区域,并做好南方疫情冷点区域的监测工作,避免疫情向南方蔓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在低发病或零发病地区疫情发生的原因,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实验室检验,对疾病的传染源、传染途径进行分析。结果栖霞市首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是一起由外地输入带菌羊,饲养人员在饲养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接触而感染。结论在布鲁氏菌病低发病或零发病地区要加强家畜及畜产品的检疫,防止传染源的流入。加大牲畜从业人群监测、健康教育力度,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卫生、畜牧部门要定期通报人畜疫情,积极配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调查河北省张家口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张家口市布病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布病病例的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结果 2010-2017年张家口市布病病例16 626例,其中2010-2014年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发病率最低;平均血清阳性率为16.61%,布病平均患病率为10.14%;流行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发病率与周边地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发病呈西高东低分布;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布病发病率。结论 采取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活动对该市布病疫情控制起一定作用,但张家口市及相邻地区布病仍在流行,今后仍需加强布病联防联控工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2011-2013年陕西省靖边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规律,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靖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鲁氏菌病监测资料。结果2011年在2010年发病人数的基础上上升到16例,2012年由于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为6例,2013年发病达32例,呈明显上升态势。结论造成靖边县布鲁氏菌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家畜免疫及检疫措施不完善,加之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今后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必要时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做好中年男性布鲁氏菌病体检工作;布鲁氏菌病的预防需领导重视,多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开展工作;畜牧部门应加大畜间布鲁氏菌病检疫和免疫工作,及时淘汰病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了解龙虎山景区的布氏病职业暴露人群的感染状况及相关人群对布氏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对龙虎山景区内从事牛、羊、猪的放牧饲养人员,畜牧屠宰人员采用上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对相关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结果:龙虎山景区内职业暴露人群中未检出布氏病感染,但对布氏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还不足。结论:要加强对布氏病的防控,定期对易感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普及布氏病的防治知识,消除患病隐患。  相似文献   
996.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简称布氏菌)通过血液进入机体各系统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其致病菌不仅细胞外寄生,而且还可在胞内寄生,其寄生的位置及它对巨噬细胞的复制小体内环境的适应,抗菌药物不易起作用,使得布病的治疗困难并且复发率高~[1],文献报道近一年内复发率10.00%~15.00%~[2]。布病的治疗需要依靠多种敏感抗菌素联合使用,单一用药治疗效果较差~[1]。笔者就近些年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养羊人员防护及其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对被调查的养羊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23.6%的养羊人员的庭院/农场中堆肥,35.5%的牲畜圈舍不消毒;42.2%的房屋和圈舍在一个院内。12人喝窖水,其中有8人和牲畜为同一水源;24人喝井水,其中有20人和牲畜为同一水源。252人接羔,其中46.0%接羔时不戴手套;231人处理羊的流产物,其中40.0%不戴手套;403人收拾棚圈,其中49.6%不使用防护用品。31.0%家庭生熟菜板不分开。52.4%听说过布病,听说过布病的人中只有27.5%知道引起布病的原因。结论多数养羊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没有采取正确的工程防护措施、没有正确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998.
朱鑫  张芸芸  郭正印 《疾病监测》2018,33(3):216-219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河南省洛阳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和联防联控成效,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卫生系统、畜牧系统布病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报告、工作报告等防控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洛阳市共报告布病2 590例,15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以40~60岁男性农民为主,食源性传播有上升趋势。85.60%病例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报告,布病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由2011年的121.79 d持续下降至2016年的30.32 d,平均45.7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31,P0.01)。洛阳市布病联防联控成效显著,6年累计投入527.82万元,捕杀阳性动物5 455只。结论 应强化布病联防联控措施,加强源头控制,有效遏制布病流行。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阐述重庆市渝北区首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处置过程,分析原因,为做好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病例临床、实验室资料,同时收集畜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畜间共检疫112头羊,布病血清学阳性率35.71%(40/112)。共发现4例感染者,男性3例、女性1例,男女性别比3∶1;年龄中位数54.5岁;职业分布饲养员3例、兽医1例。3例发病。所有感染者工作期间无防护,徒手接羔、处理流产物或病畜。结论加强畜间源头管理和人群监测,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布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可损害全身各系统,大约3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布病常规用药可进一步使肝脏受损,为了减轻布病及抗布病药物对肝脏的害,在积极治疗布病的同时,我们选用了对肝脏毒副作用较轻的药物进行治疗。1材料与方法 65例病人随机分为甲乙2组,甲组35人,乙组30人,甲组采用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护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