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43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76篇
预防医学   190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在感染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肝、肺组织感染后的病变情况,以比较不同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反应。方法东方田鼠和小鼠分别感染尾蚴1000条和40条,每2d分别剖杀2只,观察两宿主肝、肺变化,同时分别检测各宿主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10d后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中,小鼠肝表观正常,但30d后肝中出现卵引起的内芽肿。东方田鼠在感染后6d肝中开始出现童虫所致病变,感染后第12~14d时逐渐减少,20d后病变消失。其间,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后血清NO水平由正常的100μmol/L降到16μmol/L,18~20d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完成一个完整和规律的循环。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NO水平变化较大,第36d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非正常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病变特征以及NO水平变化与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小鼠不同,提示东方田鼠感染后体内存在一个敏感和系统的抗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东方田鼠血清及其不同部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将血清初步分离成含蛋白部分及分子量小于20kDa的小分子部分,并分别观察了东方田鼠全血清、去补体血清、蛋白及小分子血清成分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此外,还观察了蜕皮素对东疗田鼠血清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 东方田鼠热灭活去补体血清对童虫的杀伤显著低于正常血清;感染及正常东方田鼠血清小分子在第48h及72h表现出一定杀伤作用(30%),而血清蛋白在24h就有显著杀伤,但杀伤作用略低于全血清;蜕皮素对东方田鼠血清的杀伤无明显影响。结论 补体在东方田鼠血清杀伤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血清蛋白为体外杀伤的主要成分,可能与小分子成分协同参与杀伤。  相似文献   
33.
随着对布氏菌病(简称布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并将其纳入标准化、科学化的统一管理轨道,已成为布病检验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布病血清学诊断主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和平板凝集试验(PAT)两种方法,自1986年以来对其实施了质量控制,以便对布病作出准确的实验室诊断。但SAT与PAT均属于半定量的血清学试验,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慢性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否可以造成肝脏损害及肝脏损害在慢性布病中发生的几率和规律。方法 对273例慢性布病患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的观察。结果 发现52例患有肝脏损害,占19.05%。其肝损害与布氏菌素皮试验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布病血清学及病程无直接关系。结论 说明慢性布病仍可造成肝脏损害,但比急性布病发生率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Ⅳ型变态反应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5.
在实验室条件下,给怀孕绵羊皮下接种S_(105)菌苗50亿,均未引起流产。为此,我们在现场对配种后的98只山羊和202只绵羊皮下接种S_(105)活菌苗50亿进行了安全性观察。  相似文献   
36.
103例血尿患者尿液布氏镜相差显微镜检测结果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王汝  吴忠英 《山东医药》2008,48(35):83-83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对103例临床确诊血尿患者的尿液采用布氏镜相差显微镜进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采用ELISA方法, 平行检测东方田鼠、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攻击感染前、 后的血清抗血吸虫童虫(SSA)、 成虫 (SAWA) 和虫卵(SEA) IgG3抗体水平, 并进行体内、 外试验, 观察IgG3抗体抗血吸虫效应。结果攻击感染后第4周, 东方田鼠抗SSA和SAWA的IgG3抗体水平增幅较大, 分别较感染前增加79.6%和49.6%, BALB/c小鼠IgG3抗体在攻击感染后无明显增加。野生和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的IgG3抗体所致童虫死亡率分别为昆明小鼠的5.88和2.35倍, 前者还诱生出较高的减虫率 (39.8%)。提示东方田鼠IgG3抗体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物质。  相似文献   
38.
呼伦贝尔市布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生历史较久,是自治区较重疫区之一。2004年开始,布病在呼伦贝尔市呈暴发流行态势,疫区范围在扩大。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尽早控制布病的流行,对2004年布病病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