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94篇
  免费   10457篇
  国内免费   8237篇
耳鼻咽喉   1139篇
儿科学   2104篇
妇产科学   1276篇
基础医学   10001篇
口腔科学   2179篇
临床医学   23040篇
内科学   18539篇
皮肤病学   1588篇
神经病学   4018篇
特种医学   52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0篇
外科学   9696篇
综合类   49294篇
预防医学   12432篇
眼科学   2259篇
药学   23040篇
  316篇
中国医学   14960篇
肿瘤学   6806篇
  2024年   1803篇
  2023年   5705篇
  2022年   4846篇
  2021年   5856篇
  2020年   5897篇
  2019年   5769篇
  2018年   3023篇
  2017年   4945篇
  2016年   4962篇
  2015年   5667篇
  2014年   8480篇
  2013年   8101篇
  2012年   10577篇
  2011年   11254篇
  2010年   9993篇
  2009年   10104篇
  2008年   11259篇
  2007年   10355篇
  2006年   9519篇
  2005年   9640篇
  2004年   6911篇
  2003年   6240篇
  2002年   5053篇
  2001年   4383篇
  2000年   3159篇
  1999年   2662篇
  1998年   2231篇
  1997年   2086篇
  1996年   1852篇
  1995年   1443篇
  1994年   1185篇
  1993年   749篇
  1992年   632篇
  1991年   584篇
  1990年   440篇
  1989年   378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并对其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表达情况予以分析。方法以2016年2月-2018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并发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64例与非感染组136例。采集感染组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及鉴定,并分别采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其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同时,分析不同感染程度颅内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64例患者脑脊液分离出病原菌80株,革兰阴性菌占32.50%、革兰阳性菌占47.50%、其他占20.00%;感染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0.05);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患者的血清CRP、PCT、Ang-Ⅱ、MDA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各组间对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CRP、PCT、Ang-Ⅱ、MD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炎症因子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明显升高,且各项指标与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威海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方口服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时间、肌电图检查相关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测定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92.59%、75.93%,以观察组临床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闭目、抬眉、鼓颊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RI潜伏期低于对照组,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GDN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肌电图指标,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断其起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TNF-α、GDNF、IL-17等水平以减轻患者神经病变的炎性反应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6年五年间分离的281株结核分枝杆菌,采用比例法检测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结果。结果:281株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54株,总耐药率19. 22%,耐多药率为5. 70%。结论:结核病人耐药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更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控策略,防止耐药病人及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308基因对导管相关性脓毒症(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患者病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C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CR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共48例,未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试验组共38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分析两组患者TNF-α-308基因多态性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S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GA基因型频率34.21%、AA基因型频率50.00%、高G等位基因频率18.42%均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52.63%、A等位基因频率28.9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GG基因型频率、低G等位基因频率、高GA基因型频率、高AA基因型频率、高A等位基因频率是CRS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NF-α-308基因与CRS患者病情密切相关,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降低,G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升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表达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与乳腺癌其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21例、导管内癌组10例、浸润性导管癌68例病灶内EMMPRIN、VEGF-C和LVD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乳腺增生组比较,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增生组的LVD为(8.38±3.18),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分别为(9.80±2.78)、(10.82±5.51),三组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MPRIN和VEGF-C的阳性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EMMPRIN和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EMMPRIN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0,P0.05)。结论 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MMPRIN和VEGF-C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多平面 CT 重建对体内异物诊断的价值。结果:本组113例体内异物全部取出,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多平面 CT 重建在体内异物的诊断中安全有效,对于怀疑体内异物的患者均可进行多平面 CT 重建检查。  相似文献   
30.
宫颈癌对妇女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仍在研究中。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即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Daxx),其与细胞内蛋白或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转录调控、抗病毒等细胞活动,在不同途径中发挥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作用。通过对Daxx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述Daxx的一般特性和研究现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