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9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02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770篇
内科学   2034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156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41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168篇
  15篇
中国医学   1071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秦嘉)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61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者和阿司匹林抵抗(AR)者,将138例AR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R—A组)、泰嘉治疗组和泰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AR~C组)。472例AS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4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1月后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缺血型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泰嘉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对存在AR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用泰嘉和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其缺血性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P〈0.05或P〈0.01)。结论泰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安全,而且能提高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方法将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30例)与活血组(31例)。两组均服药两周,两周后对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心电图进行观察;以后每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随访6个月,重点观察生存质量、终点指标发生的情况。结果活血解毒组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而活血组治疗后效果不显著(P〉0.05)。与活血组相比,活血解毒组有进一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计分的作用趋势。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药物可降低介入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4.
熊攀  周莉 《中医药研究》2009,(5):510-51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8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美托洛尔(或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统计两组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自拟的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值,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ET和GMP-140水平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均有明显减少,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降低程度比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两组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的偏移,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和GMP-140水平均明显减低,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The ECAT Angina Pecioris Study is 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investigating the pathogenetic and possibly predictive roleof the haemostatic system in the progress of coronary heartdiseas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cross-sectional analysisof haemostatic factors in 304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angiography due to angina pectoris. Fibrinogen levels were higherin patients with one or more coronary stenoses of at least 50%than in patients without, by an average of 0.16 g. l–1(P <0.0001). Depressed fibrinolytic activity due to higherlevels of PAI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stenoses.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yarteriosclerosis, as assessed by the number of involved arteries,except that patients who had more vessels with total occlusionshad higher fibrinogen levels. Depressed fibrinolytic activitywas also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obesity, higher triglyceridelevels, smoking and impaired cardiac pump function as assessedby ejection fraction. Cholesterol levels were particularly correlatedwith protein C and plasminogen.  相似文献   
46.
劳累性心绞痛38例采用噻吗洛尔2.5-5mg, tid,共4wk;另12例采用普萘洛尔10-20mg, tid,共4wk。结果:前者显效率为79%,显著高于后者42%(P<0.05)。高血压病(Ⅰ,Ⅱ期)37例采用噻吗洛尔治疗,方法同上;另13例采用普萘洛尔20-40mg, tid,疗程亦4wk。结果:2组均有显著降压疗效(P<0.01),噻吗洛尔治疗后1h即获显效,普萘洛尔须24h才获显效。噻吗洛尔7%(5/75)、普萘洛尔4%(1/25)治疗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前者被迫停药,后者未停药。  相似文献   
47.
不同屈光状态的模糊敏感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不同屈光组模糊阈值之间的差异,探讨模糊阈值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8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5位,等效球镜度为0.50~-0.50D;近视组23位,其中稳定性近视组17位,屈光不正平均为(-4.76±1.40)D,进展性近视组6位,屈光不正平均为(-3.33±1.43)D。受试者在屈光全矫基础上,采用JND标准测量模糊阈值。结果正视组模糊阈值为(0.21±0.06)D,稳定性近视组为(0.27±0.05)D,进展性近视组为(0.33±0.06)D。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正视组(P=0.001),近视组中,进展性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稳定性近视组(P=0.028)。结论近视对模糊的敏感度下降,其中进展性近视的敏感度下降更显著,这可能是近视调节滞后增加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48.
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方法,分别观察30例糖尿病人和30例非糖尿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在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部分糖尿病人有严重心肌缺血却无胸痛症状,可能与其植物神经功能损害引起痛阈提高、血中内啡肽水平增高导致痛觉敏感性下降有关,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疗效。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下,加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一次,连用14d,对照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表现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0.0%(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脏事件。结论: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  相似文献   
50.
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63例,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0.4~0.6mL(0.1mL相当于1025UAXa),腹壁sc,q12h,10d为一个疗程。肝素组60例,用肝素50mg,大腿前外侧或腹壁sc,bid,15d为一个疗程。结果:低分子量肝素组与肝素组心绞痛的复发率和隐匿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43%和32%∶48%,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心肌梗死:前组1例;后组3例(死亡1例)。前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后组出血性瘀斑1例。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