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2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422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983篇
口腔科学   1304篇
临床医学   769篇
内科学   1089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170篇
特种医学   3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24篇
综合类   1137篇
预防医学   901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1124篇
  3篇
中国医学   767篇
肿瘤学   18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915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727篇
  2013年   949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比较机用镍钛K锉、手用镍钛K锉、手用不锈钢K锉,在预备弯曲根管时的切削能力和成形能力。方法将30个树脂块弯曲人工根管分为三组,每组10个,分别用镍钛机用K锉、手用镍钛K锉、手用不锈钢K锉预备根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管的偏移情况及标本的失重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镍钛机用K锉无根管偏移,手用不锈钢K锉可发生根管偏移。预备后的根尖孔直径镍钛K锉组明显小于不锈钢K锉组(P<001)。结论镍钛器械保持原根管解剖走向的能力优于手用不锈钢K锉。镍钛机用K锉能保持弯曲根管良好的根管形态,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2.
Nano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number of existing consumer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could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ranging from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he broad range of possible 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uld lead to substantive changes i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continuing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exposure to nanoscale materials will be essential before the commercial benefits of these materials can be fully realiz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exposure to nanoscale materials in the context of a toxi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the current scope of U.S. Federal research on nanoscale materials, and selected toxicological studies associated with nanoscale materials to note emerging resear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33.
系统综述了远志属药用植物有效物质群三萜皂苷、()酮、寡糖酯类成分的结构特点及研究进展,三者作为该属特征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作为药用经济植物,该属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由毕赤酵母胞内两步发酵法表达活性小分子阿片肽的条件.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生长条件为:甘油24g/L、酵母膏11g/L、蛋白胨22g/L、YNB 20ml/L,初始pH5.0.菌体密度可达2.46;以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表达条件为:起始菌体浓度2.44,初始pH 6.25,每10h流加0.6%甲醇(v/v),表达时间96h.阿片肽250ml摇瓶产量由196mg/L提高至496mg/L.  相似文献   
135.
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国内外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结果人工神经网络能优化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使其在控释片剂、控释微粒以及透皮吸收中得到应用.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在设计和开发药物控释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6.
提高尼美舒利片溶出度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世顺  郑辉 《中国药业》2004,13(7):47-48
目的:筛选尼美舒利片的最佳处方工艺,提高其溶出度.方法:考察粘合剂浓度、研磨时间、压片力对尼美舒利片溶出度的影响.结果:按照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尼美舒利片溶出度大为改善,符合药典标准.结论:该方法处方合理,工艺简单,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7.
大黄中大黄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大黄中大黄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根据大黄素的理化特性,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3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结果采用50%乙醇加热回流3次,每次2h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论本工艺合理可行,有利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8.
中药材野生抚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中药材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药材生产方式。作者结合研究现状探讨了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概念、特征。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方式有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 ,是中药资源学、生态学、药用植物栽培学、道地药材学等学科的交叉。中药材野生抚育实现了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可以应用于生长条件要求苛刻或家种后质量改变较大等类型药材。文中最后简要分析了几个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成功典范 ,并指出中药材野生抚育开辟了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需要更多企业介入 ,需要国家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13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饴糖的名称、品种、原料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为含有饴糖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饴糖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质地、制法、原料及产地。古代所用饴糖根据质地不同,主要分为软、硬两类,湿软如蜜者称为“饴”或“胶饴”,质硬色白的则称为“饧”“糖”,现代则多称为麦芽糖,入药仅用胶饴,饧则多作食用;历代药用胶饴推崇糯米(来源于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为原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制蘖,经过发酵、煎煮、浓缩制备而成,而粟米(来源于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Panicum miliaceum等其他谷物为原料制成的饴糖品质次之。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录饴糖,收载了药用辅料麦芽糖,为纯度较高的结晶粉;但国家食品标准与地方炮制规范中收录了饴糖。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所用胶饴可参考GB/T 20883—2017中的麦芽糖浆,并明确以糯米大麦为原料。  相似文献   
140.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ool in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anti-infective therapy. By systematically linking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anti-infective agen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educated decisions about the correct drug to be used, correct dosing regimen and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with the selected dose regimen.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approaches for anti-infective agents and discusses their use in optimizing drug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