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1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1936篇
妇产科学   605篇
基础医学   40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781篇
内科学   418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28篇
特种医学   104篇
外科学   217篇
综合类   1060篇
预防医学   654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363篇
  1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6篇
  1973年   12篇
  1972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51.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著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著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③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著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2.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仍难以避免部分新生儿在运动、感觉和认知方面落后于正常新生儿。因此,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条件有待于优化。本文就新生儿HIE病理生理学、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HIE的神经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的各种参数对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硬肿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出凝血功能改变 ,为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比较观察组 10 0例和对照组 5 0例 5项出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不同病情之间比较 :凝血酶原时间 ,3P试验 ,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试管法凝血时间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观察组与对照组 5项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新生儿硬肿症存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出凝血功能改变 ,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 ,越易合并DIC、肺出血 ,病死率也越高 ,硬肿症早期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 ,DIC的晚期多呈现低凝状态。早期肝素治疗 ,不仅可改变血液的出凝血状态 (高凝状态 ) ,而且是防治DIC ,肺出血 ,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治疗硬肿症加强综合支持疗法 ,尤其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酸中毒切不可忽视 ,否则肝素在酸性环境中灭活失效  相似文献   
54.
新生儿溶血与HPVB_(19)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细胞生成增多的实验检查证实HPVB19 感染引起新生儿溶血。方法 :对45例用PCR方法确诊为HPVB19 感染 (已除外ABO血型不合、Rh阳性、G -6PD酶缺陷症、地中海贫血、败血症、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CMV及乙肝病毒等感染 )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结合珠蛋白 (Hp-Hb)、游离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不同程度上血红蛋白 (Hb)、尿胆元及网织红细胞检查。结果 :45例HPVB19 感染患儿均存在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细胞生成增多的证据。结论 :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中存在HPVB19 感染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窒息新生儿根据窒息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 ,同时设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结果 :窒息新生儿中血清T3 、FT3 均值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但血清T4 、FT4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且重度窒息血清T3 、FT3 、T4 、FT4 与轻度窒息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T3 与FT3 之间呈正相关系 (r=0 .5 6 70 ,n =5 3)。本组病例以低T3 综合症为多见 ,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其发生率分别为 37.7%、2 8.3% ,其次为低甲状腺素血症 ,高T4 综合症。结论 :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窒息越重变化越明显 ,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6.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新生儿几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观察3组新生儿血清sICAM-1水平。脐血组:34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对照组:25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组:33例治疗前(入院第1d)及有效治疗后7-18d(出院当天)的败血症新生儿。结果:血清sICAM-1水平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败血症组治疗前明显增高,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与阳性之间比较,不同程度败血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sICAM-1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但不能评判疗效。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异氟醚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75例产妇随机分为异氟醚组、笑气组和对照组 ,采用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评分 (NACS)对新生儿出生后 15min ,2h及 2 4h进行监测。结果 :3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状态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5min ,2h及 2 4h的评分相比 ,3组新生儿均为 2h的评分最低。 2 4h评分时 ,3组分别有 92 %、89%和 90 %的新生儿评为高分。结论 :吸入异氟醚分娩镇痛对新生儿 15min、2h及 2 4h的神经行为状态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8.
近10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赵欣  戴钟英 《上海医学》2001,24(6):370-37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NBW)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剖宫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1989年至1998年10年间NBW的变化,及不同出生体重儿(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孕妇的分娩方式;并对初次产前检查≤20周至足月分娩的产妇,按NBW的不同分为3组,分析孕妇孕期体质指数(BMI)的增加与NBW之间的关系。结果 10年间NBW呈上升趋势,其中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男婴多于女婴(P<0.005)。随着NBW的增加,剖宫产率明显上升(P<0.005)。巨大儿的孕妇其孕期BMI的增加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NBW和孕妇孕期BMI的过度增加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妇孕期的膳食指导将是控制NBW、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日龄及性别对行光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32例行光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日龄、不同性别患儿光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光疗后,不同日龄、不同性别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光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龄患儿光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P=0.022),其中日龄5~10 d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最为显著;不同性别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5~10 d时,光疗干预可更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利于疾病好转,而性别差异对光疗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0.
Summary Biopsy specimens from the skin and subcutaneous fat tissue of four cases with neonatal 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were made and investigat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at 2, 4, and 6 weeks, and 5 months (Case 2) from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Three stages of ultrastructural change of fat cells were observed. The evolution of crystal formation in the fat cells was seen and phagocytosis of crystals and fat droplets by macrophages and foreign-body giant cells was also noted. In the light microscope accumulation of calcium concretions in the spaces between and inside the fat cells was found.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we detected foci of highly electrondense granules, which were similar in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to calcium salts stained with the von Kossa method. Change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 blood vessels were observed.This work was written during a stay supported by Max-Planck-Gesellschaft from Dec. 1. 1973 to March 31. 1975 in the Max-Planck-Institut für Klinische und Physiologische Forschung (W.G. Kerckhoff-Institut), Bad Nauheim, West Germany (Director: Prof. Dr. Wolfgang Sch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