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40篇
  免费   1092篇
  国内免费   579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284篇
妇产科学   142篇
基础医学   1228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2659篇
内科学   3370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466篇
特种医学   12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151篇
综合类   263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76篇
眼科学   1043篇
药学   1025篇
  10篇
中国医学   389篇
肿瘤学   44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635篇
  2020年   620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548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1033篇
  2013年   1087篇
  2012年   1009篇
  2011年   1062篇
  2010年   922篇
  2009年   890篇
  2008年   948篇
  2007年   937篇
  2006年   865篇
  2005年   771篇
  2004年   642篇
  2003年   531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静脉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通过不同的栓塞方法闭塞实验动物上矢状窦的不同部位,其目的是观察脑组织的血流量、血氧饱和度、脑组织水含量、脑灌注压、及各种影像学表现等参数指标的变化,从病理生理角度探讨静脉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近节指背、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1年~2002年,应用掌背静脉逆行皮瓣修复近节指背、指腹软组织或皮肤缺损26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外观佳。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无需植皮、易推广,为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比较导管直接溶栓 (catheter -directedthrombolysis,CDT)和系统性溶栓 (systemicthrombolysis ,S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壁形态学变化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只成年杂种犬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远近端制作急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4 8h后松开结扎线 ,DSA造影证实血栓形成。将模型犬随机分成CDT组 10只和ST组 10只。CDT组经股静脉插入多个侧孔的溶栓导管 ,经导管用微泵以 8ml/h的速度滴入重组链激酶 (re combinantstreptokinase ,r sk) (15 0 0 0U/kg ,溶于 5 0mlNS中 )每 2h取血测定PT、APTT ,并造影观察溶栓进展。ST组从膝下外周静脉滴入r sk用量同前。结束后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术后 1d从各组随机抽取 5只获取标本 ,余下的 4周后再次造影观察静脉通畅度 ,并获取标本。HE染色观察静脉是否通畅 ,是否有附壁血栓 ;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 ;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CDT组在 6h内均能完全溶解血栓 ,血栓溶解率为 10 0 % ,而ST组仅为 2 0 % ,二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T、APTT未见明显延长 ;CDT组 1d和 4周时均未见附壁血栓 ,而ST组可见有附壁血栓 ;术后 1d两组间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面积无明显  相似文献   
35.
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门静脉瘤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门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进行CT引导下门静脉瘤栓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每周1~2次,1~3次为一疗程,每例1~2个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结果20例中,17例(85%)瘤栓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例(10%)瘤栓消失,15例(75%)瘤栓缩小或无进展,3例(15%)无效。结论CT引导下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瘤栓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病例的选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4年间7例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体胖,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腹痛和呕吐,腹部体征相比较轻;有2例甚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梗阻;4例腹部CT检查,其中3例提示本病;6例术前腹腔穿刺出血性液体。7例患者均予以手术探查,分别切除长度不一的坏死小肠段。2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其中1例因严重营养不良,衰竭死亡。4例术后反复出现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髂静脉血栓,需出院后长期服用肠溶阿斯匹林或华法令钠。结论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何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治疗方面应强调及时地剖腹探查并配合使用全身性的抗凝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37.
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235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9月~2003年7月235例经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2 min.术后住院2~5 d,平均3 d.210例随访6~18个月,9例复发,复发率4.3%(9/210),不育11例术后6~12个月后其妻受孕. 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微创、美观、疗效好,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开放性手术后复发和有腹股沟区手术史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38.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39.
随着介入器材发展和操作技术的熟练,肝脏门脉系统介入诊疗工作有很大发展。欲进一步发挥介入诊疗的优点,必须认真复习门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正常变异,熟悉门脉的病理解剖,发掘介入器械、栓塞剂的新用途,扎实开拓门脉介入诊疗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
Purpose: Evaluate therapeutic results of transcatheter segmental hepatic artery chemo-oily-embolization (segmental TAE) against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 accompanied by portal tumor thrombus (PTT). Methods: Segmental TAE was performed in nine 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 and advanced HCCs accompanied by PTT. Four subsegmental portal branches were obstructed by PTT in three patients, and two were obstructed in the remaining six patients. TAE was performed into the targeted segmental hepatic artery followed by embolization with gelatin sponge particles. Results: In one patient undergoing subsequent resection, a marked anticancer effect on the PTT was demonstrated histologically. In the eight other patients who did not undergo subsequent resection,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were 67% at 6 months, 44% at 1 year, and 22% at 2 year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Conclusions: This therapeutic approach is thought to be a useful treatment for HCC with PTT, because it reinforces anticancer effects and can be performed more safely than 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