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2眼行PEI+GSL+GT,对照组32例33眼行PEI+GSL。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6 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 mo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前房深度、RNFL平均厚度。

结果:PEI+GSL+GT组术后6 mo眼压和平均眼压降幅(16.68±2.65、11.12±8.53 mmHg)与PEI+GSL组(18.71±2.51、8.32±4.17 mmHg)有显著差异(P<0.05),眼压降幅率无差异(44.57%±21.79%和35.20%±17.94%,P>0.05)。术后6 mo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BCVA、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PEI+GSL+GT组术后6 mo的药物减少数量和房角开放范围均大于PEI+GSL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6 mo的视野平均偏差、杯盘比及RNFL平均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PEI+GSL+GT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1%(26/32),手术条件成功率为94%(30/32); PEI+GSL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8%(19/33),手术条件成功率为76%(25/33)。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均有差异(完全成功率χ2=4.275,P=0.039; 条件成功率χ2=4.040,P=0.044)。两组患者均未见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及再次手术。

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PEI+GSL+GT治疗比PEI+GSL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晶状体摘出联合术中房角镜辅助直视下机械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摘出脱位的晶状体后在术中房角镜辅助下行房角分离术。其中晶状体脱离范围小于180°的12眼行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脱离范围大于180°的9眼行25 G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残留囊膜及皮质,其中1眼术前视力无光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直接行房角分离术,8眼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后再行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20眼(95.2%)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前11眼房角粘连关闭>180°~270°,10眼房角粘连关闭>270°;术后6个月10眼房角完全开放,6眼房角粘连关闭≤90°,3眼房角粘连关闭>90°~180°,1眼房角粘连关闭>180°~270°,1眼房角粘连关闭>270°,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38.6±7.4)mmHg(1 kPa=7.5 mmHg),术后6个月降至(17.2±4.0)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1.79±0.15)mm,术后6个月增加至(4.06±0.3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虹膜拉钩、囊袋张力环及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应用下,晶状体摘出联合房角镜辅助直视下机械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3.
王先龙 《国际眼科》2017,10(11):2032-203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05/2014-12我院收治的113例120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A组),另32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B组)。于术后1wk,1、2、6mo,1a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随访各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分级和并发症。

结果:视力:术后1wk,1、2、6mo,1a,两组患者平均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较B组效果更好。视野:术后1wk,1、2、6mo,1a,两组患者视野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B组。眼压:术后1wk,1、2、6mo,1a,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A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B组。前房深度:术后1wk,1、2、6mo,1a,两组患者前房深度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组较B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B组。前房角分级:术后1wk,1、2、6mo,1a,两组患者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单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伴闭角型青光眼相比,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更加安全有效,且在增加前房深度和视野、改善前房角开放程度、提高视力和降低眼压等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4.
张远航 《现代保健》2013,(20):13-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48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所收治的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情况,术前术后眼压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用药后眼压为(26.6±18.7)mmHg,术后眼压为(11.5±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水肿9例,经过药物治疗均在1周之内吸收;虹膜炎症反应12例,经过药物治疗后炎症渗出物吸收。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今后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不同房角关闭范围的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进行治疗的疗效,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7例5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按照房角关闭粘连程度分为3组,房角关闭粘连≤1/2周者为A组(13眼);1/2<房角关闭粘连≤3/4者为B组(18眼);房角关闭粘连>3/4者为C组(23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 wk的房角和眼压情况,并观察术后3 mo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2wk的眼压均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且B、C两组眼压降低幅度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明显减少,其中 A 组患者房角重新开放13眼,开放率达100%,B组房角开放14眼,开放率达78%,C组房角开放16眼,开放率为70%,三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仅有C组3眼再次发生青光眼,发生率为13%,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B组有3眼角膜水肿、2眼房角关闭粘连>3/4;C组5眼房角关闭粘连>3/4,1眼有前房消失,3眼角膜水肿,1眼脉络膜上腔出血,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两组再次出现房角关闭粘连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房角关闭粘连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房角达到开放,但对于重度房角粘连患者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可能出现青光眼的复发。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7.
张晓鸣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01-160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5例55眼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术前、术后1wk;3,6mo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2.4±3.1mmHg,术后14.3±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49±0.31mm,术后随访平均深度为3.0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术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6眼,术后房角均增宽开放。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0例(22眼)。男12例(14眼),女8例(8眼)。年龄64~85岁,平均(76.80±3.12)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所有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均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情况,随访3~12个月。结果患眼术前眼压范围7.8~30.013]mHg,平均(18.91±5.48)mmHg,术后平均(11.81±2.90)mmHg,t值4.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性降低。术前BCVA≤0.1者7眼,占31.80%,术后BCVA≤0.5者12眼,占54.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18眼,术后22眼周边前房深度≥1CT,虹膜平坦,周边膨隆消失。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2眼出现前房渗出.虹膜部分后粘连,1眼发生后囊破裂,未发生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9.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is a major cause of blindness worldwide. It is a disease of ocular anatomy that is related to pupillary-block and angle-crowding mechanisms of filtration angle closure. Eyes at increased risk for primary angle-closure are small with decreased axial length,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nd filtration angle width, associated with a proportionately large lens. Angle-closure glaucoma afflicts Asian and Eskimo eyes more frequently than eyes in other races with similar predisposing dimensions.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addresses its causal mechanisms.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equalizes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ressures and widens the filtration angle by reducing the effect of pupillary block. 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contracts the iris stroma to reduce angle crowding and is helpful for some affected eyes. Lensectomy dramatically widens the angle and eliminates pupillary block. Clinical reports of lensectomy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hronic, and second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describe very favorable results. The appropriate role for lens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however, remains unprove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re ongoing to determine the value and comparative risks and efficacy of lensectomy versus medical therapy,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laser iridoplasty, and filtration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and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both after and in place of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P=0.036)。结论 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