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1.
目的:建立下颌双侧游离端缺牙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光弹模型,为研究不同上部结构种植覆盖义齿种植体及其基牙周围支持组织的应力状况提供基础模型。方法:以环氧树脂模拟下颌骨,硅橡胶模拟牙槽黏膜和牙周膜,采用临床常用种植体和3种上部附着结构,按临床实际操作步骤制得双种植体支持的下颌双侧游离端缺牙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光弹模型。结果:制得含种植体的环氧树脂光弹模型呈淡黄色,质地均匀,透明,无初应力;牙体、牙槽骨、牙周膜的弹性模量之比及基牙牙周膜和缺牙区黏膜厚度与临床实际相接近,并能够在保持模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方便的替换种植覆盖义齿上部附着结构。结论:所建模型可用于不同上部结构种植覆盖义齿种植体及其基牙周围支持组织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牙列末端游离缺失的RPI卡环组和改良美学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4例远中游离缺失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采用RPI卡环组修复,第二组采用改良美学卡环修复.分别于1、3、6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2种修复方式的修复效果.结果 在咀嚼功能、固位稳定和食物嵌塞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美观和舒适方面,改良美学卡环明显优于RPI卡环组(P<0.05).结论 改良美学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能提供更好的美学修复效果和舒适度,能更好地满足牙列末端游离缺失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KennedyⅡ类(肯氏Ⅱ类)牙列缺损运用不同修复方法后咬合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及与天然牙列咬合力分布的差异.方法:选择实验组为肯氏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按不同修复方法分为支架组12例、种植组12例和精密附着体组12例,对照组为正常牙列者12例.应用T-ScanⅢ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修复后当日、半年和1年的咬合力大小...  相似文献   
14.
单侧游离缺失不同修复方法的咬合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单侧游离缺失不同修复方法咬合力分布情况与特点及与天然牙列咬合力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T—Sean咬合分析仪进行体内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时间的测定。实验组为单侧游离缺失患者,按照修复方法不同分为种植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患者,15名)和支架组(铸造支架活动义齿修复患者,13名)。对照组为正常牙列(15名)。比较种植组、支架组与正常组咬合力分布的差异。结果从出现牙尖交错位到最大咬合力的时间:正常组、种植组和支架组的均值分别为:0.39s、0.42s和0.62s,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种植组、支架组左右向位移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与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组、种植组和支架组3组之间前后向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种植义齿和活动义齿修复区域均出现咬合力偏低趋势,但种植义齿达到牙弓的左右向咬合平衡,与对侧天然磨牙咬合力较接近,较接近天然牙列的咬合力分布。而活动义齿在牙弓的左右向和前后向都未能达到天然牙列的咬合力平衡。  相似文献   
15.
张玉森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40-2042
目的:探讨雕刻树脂牙加金属耐磨片修复磨牙缺失的咀嚼效果。方法:收集门诊上颌双侧磨牙缺失病例30例,将病例分为两组,常规铸造支架,分别采用雕刻树脂牙和雕刻树脂牙加金属耐磨片两种方法制作黏膜支持式活动义齿,戴用6个月后,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种方法修复义齿后患者的咀嚼效率。结果:两种方法修复的义齿咀嚼效率差异有显著性(t=5.08,P<0.01),患者对雕刻牙加金属耐磨片修复的义齿评价好。结论:雕刻树脂牙加金属耐磨片修复单颌磨牙缺失,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患者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牙尖斜度的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各方向位移的影响.方法 运用下颌牙列完整,上颌左第一、第二磨牙缺失的塑料实验模型,并在模型上模拟制作牙周膜及牙槽骨粘膜,制作三种人工牙牙尖斜度分别为0°、 28°和33°的可摘局部义齿.分别在左侧后牙区放置长(Lo)、短(Sh)食物片的咬合状态下,负载3 kg、5 kg、7 kg咬合力时,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量并计算出同侧基牙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的水平位移和倾斜、垂直向的位移和水平旋转,统计分析不同牙尖斜度对基牙位移的影响.结果 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左侧咬合短食物片时,不同牙尖斜度的义齿引起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左侧咬合长食物片时,不同牙尖斜度的义齿引起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咬合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肯氏Ⅱ类缺损时,采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缺损同侧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人工牙牙尖斜度的增大而增大;缺损同侧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义齿咬合负载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牙数目对下颌单侧游离端MK-1附着体式义齿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选用单基牙、双基牙和三基牙支持的MK-1附着体制作下颌单侧游离端MK-1附着体式义齿,在义齿侧上下牙列间放置食物片,咬合时用LB-72型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量并计算出基牙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量,并用随机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基牙组的近远中向、颊舌向、垂直向的位移、倾斜、扭转均大于双基牙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基牙组的近远中向的位移大于三基牙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游离端MK-1附着体式义齿不宜设计单基牙,宜设计双基牙,如双基牙条件不理想时,可增加第三基牙。  相似文献   
18.
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后基牙牙周状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后基牙牙周的健康状况。方法选择20例下颌牙列末端游离缺损的患者,每个患者分别在附着体义齿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6个月和1年,4个不同时期测定远中基牙的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并在附着体义齿修复前和修复1年后拍摄数码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比较修复前后远中基牙的牙槽骨高度。结果修复前和修复1个月、6个月、1年后不同时期远中基牙菌斑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个月、6个月远中基牙牙龈指数和修复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1年后远中基牙的牙龈指数高于修复前(P<0.05)。同一个体修复前和修复1年后远中基牙远中侧的平均牙槽骨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缺损时应注意维护基牙的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双侧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大连接体设计对非工作侧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运用上颌双侧游离缺失模型,制作三种腭部大连接体,分别为中央开"天窗"的腭板(以下简称W连接体)、前后侧腭杆(以下简称F连接体)和腭杆(以下简称P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后牙区放置食物片,咬合时,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得非工作侧基牙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放置食物片咬合时,其牙合力传导对非工作侧基牙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连接体义齿非工作侧基牙位移要大于F连接体和W连接体义齿。结论三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牙合力传导至非工作侧基牙时,其基牙显示出不同的位移、倾斜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其中F连接体义齿对基牙的位移影响最小,P连接体最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下颌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卡环对基牙牙槽骨产生作用的差异。方法:在离体人下颌骨上,设计制作5种直接固位体的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即RPA卡环、RPI卡环、改良RPI卡环、铸造三臂卡环、颊侧锻丝固位臂卡环,用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比较5种固位体使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产生位移的情况。结果:近中He支托卡环产生的位移小于过错中He支托卡环,杆型卡环产生颊侧牙槽骨位移分布均匀,圆环形卡环引起的颊侧位移信中在根尖,结论:临床修复此类牙列缺损时应尽量使用近中He支托和杆型卡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