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230篇 |
免费 | 8622篇 |
国内免费 | 48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9篇 |
儿科学 | 2076篇 |
妇产科学 | 1634篇 |
基础医学 | 11352篇 |
口腔科学 | 2161篇 |
临床医学 | 9746篇 |
内科学 | 15866篇 |
皮肤病学 | 1417篇 |
神经病学 | 7837篇 |
特种医学 | 182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7896篇 |
综合类 | 16683篇 |
现状与发展 | 13篇 |
预防医学 | 8565篇 |
眼科学 | 2895篇 |
药学 | 9335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3515篇 |
肿瘤学 | 80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8篇 |
2023年 | 1211篇 |
2022年 | 2684篇 |
2021年 | 3525篇 |
2020年 | 3152篇 |
2019年 | 2915篇 |
2018年 | 2855篇 |
2017年 | 3258篇 |
2016年 | 3550篇 |
2015年 | 3482篇 |
2014年 | 6162篇 |
2013年 | 6794篇 |
2012年 | 6330篇 |
2011年 | 6982篇 |
2010年 | 5873篇 |
2009年 | 5496篇 |
2008年 | 5716篇 |
2007年 | 5703篇 |
2006年 | 5134篇 |
2005年 | 4547篇 |
2004年 | 3856篇 |
2003年 | 3333篇 |
2002年 | 2775篇 |
2001年 | 2381篇 |
2000年 | 1996篇 |
1999年 | 1726篇 |
1998年 | 1479篇 |
1997年 | 1264篇 |
1996年 | 1129篇 |
1995年 | 1030篇 |
1994年 | 840篇 |
1993年 | 659篇 |
1992年 | 583篇 |
1991年 | 448篇 |
1990年 | 415篇 |
1989年 | 321篇 |
1988年 | 246篇 |
1987年 | 195篇 |
1986年 | 165篇 |
1985年 | 255篇 |
1984年 | 207篇 |
1983年 | 126篇 |
1982年 | 179篇 |
1981年 | 104篇 |
1980年 | 120篇 |
1979年 | 65篇 |
1978年 | 43篇 |
1977年 | 33篇 |
1976年 | 27篇 |
1975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RNA-132(mi RNA-132)在神经元呈高表达,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参与BDNF介导的神经发育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模型中mi RNA-132与BDNF的调控关系和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72 h后慢病毒转染mi RNA-132,并于体外培养第7天以β-淀粉样蛋白(Aβ)处理制备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对照组与AD组mi RNA-132表达差异以及不同处理组BDNF m RNA表达变化,噻唑蓝法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1)AD组海马神经元mi RNA-132(t=13.888,P=0.000)和BDNF m RNA(t=-12.274,P=0.000)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慢病毒转染后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可见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t=16.135,P=0.000)和AD组(t=8.656,P=0.000)转染过表达mi RNA-132后均能上调BDNFm RNA表达。(3)AD组海马神经元活性降低(t=-6.023,P=0.000),AD组转染mi RNA-132后神经元活性增强(t=3.385,P=0.007),予以外源性BDNF共培养后神经元活性明显改善(t=3.672,P=0.004)。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模型mi RNA-132和BDNF表达水平均下降,mi RNA-132可上调BDNF表达,提示mi RNA-132和BDNF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百草枯干预小鼠脑内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百草枯组、G-CSF干预组和对照组(均n=8)。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神经元。结果腹腔注射百草枯20 mg·kg~(-1)·d~(-1),连续5 d后,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黑质部TH阳性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G-CSF干预后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和黑质部TH阳性表达明显增加,与百草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干预后小鼠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升高,黑质部TH阳性表达增加,提示G-CSF对小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1)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2)探讨临床应用G-CSF和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大鼠实验:72只大鼠制备局灶性I/R模型,分为G-CSF组(给予G-CSF)、EPO组(给予EPO)和对照组(均n=24),各组又分为1 d、7 d、14 d、28 d,共4个亚组(均n=6)。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面积检测。(2)临床试验: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G-CSF(GCSF亚组,12例)、EPO(EPO亚组,12例)和G-CSF+EPO联合(G-CSF+EPO亚组,12例)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大鼠实验:再灌注后14和28 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临床试验:治疗后1、7和14 d各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8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治疗亚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G-CSF+EPO亚组疗效明显优于G-CSF亚组和EPO亚组(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 d各亚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CSF、EPO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EPO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小梗死面积,对大鼠I/R损伤有保护作用。G-CSF和EPO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8例中年患者行DSA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前循环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后循环及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青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均P0.01),中年组颅内-外联合病变显著高于颅内及颅外病变(均P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外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年组比较,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病变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较高,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对偏少。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后循环病变增多,串联及联合病变更多见,动脉狭窄程度更重,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更多。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a 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88例老年Va D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HIF-1α、VEGF水平的含量,比较两组间血清HIF-1α、VEGF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HIF-1α、VEGF水平与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人Va D患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较正常健康老年人明显增高(P0.01)。不同痴呆程度的老年Va D患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IF-1α、VEGF水平与老年人Va D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1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及神经传导正常(NDPN)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及血同型半胱胺酸等进行分析。结果 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94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20例神经传导正常,总异常率82.5%。其中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正中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31%,左侧19%;尺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9%,左侧9%;胫后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16%,左侧23%;腓总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28%,左侧29%。感觉神经纤维受损:正中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63%,左侧49%;尺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26%,左侧27%;胫后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70%,左侧67%;腓浅神经纤维异常率右侧67%,左侧61%;腓肠神经异常率右侧50%,左侧47%。DPN组较NDPN组病程更长,血HbA1c、FBG、LDL-C、同型半胱胺酸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感觉纤维受损为主,下肢重于上肢,病程、FBG、HbA1c、LDL-C、同型半胱胺酸等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索医疗保险状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选择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静脉内溶栓治疗指征的AIS患者293例,根据患者的医疗保险状态分为医保组256例和非医保组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疗保险状态与选择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医保组静脉内溶栓177/256例(69.1%);非医保组静脉内溶栓30/37例(81.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36)。医保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合并有高血压病史(P=0.040)、冠心病史(P=0.008)和既往脑卒中史的比例更高(P=0.002),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01),住院总费用增高(P=0.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P0.001)、血脂异常(P=0.00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P0.001)、发病至来院时间长(P=0.006)是AIS患者选择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医保组与非医保组的溶栓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612)。结论年龄轻、高NIHSS评分、发病时间短且伴有血脂异常的AIS患者更倾向于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是否有医疗保险不影响患者对静脉内溶栓治疗的选择;无论是否有医疗保险,患者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开始时间相似;有医疗保险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总费用更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影响自体颅骨修补术后骨吸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自体颅骨修补的患者178例,含201块自体骨瓣,根据术后CT特点对骨吸收进行分级,探讨各危险因素与骨吸收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吸收分级在性别、修补时间和骨瓣面积间的差异无意义(P0.05),患者平均年龄随骨吸收分级上升呈下降趋势,但骨吸收各分级间的平均年龄之间差异无意义(P0.05)。骨吸收分级与缺损位置有关(P0.05),重度骨吸收多发生于额颞部和颞部。伴有骨折的骨瓣重度骨吸收发生率高于骨瓣完整者(P0.05)。伴发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与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相比,前者术后骨瓣塌陷的发生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自体颅骨修补术后骨吸收分级与患者性别、年龄、修补时间和骨瓣面积无关。骨吸收分级与缺损位置有关,重度骨吸收多发生于额颞部和颞部。伴有骨折的骨瓣重度骨吸收发生率高于骨瓣完整者。伴发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容易发生骨瓣塌陷。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宁波市康宁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为研究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选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及BMI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VEGF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96±85.31)pg/m L vs.(280.98±77.54)pg/m L,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血清VEGF水平与PANSS评分、年龄和BMI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与PANSS评分、年龄和BMI无关联。 相似文献
1000.
Glucocorticoids mediate plethora of actions throughout the human body. Within the brain, they modulate aspects of immune system and neuro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terfere with cellular metabolism and viability, interact with systems of neurotransmission and regulate neural rhythms. The influence of glucocorticoids on memory and emotional behaviour is well known and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for their involvement in many neuropsychiatric pathologies. These effects, which at times can be in opposing directions, depend not onl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but also the duration of their presence,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fluctuations, the co-influence of other stimuli, and the overall state of brain activity. Moreover, they are region- and cell type-specific. The molecular basis of such diversity of effects lies on the orchestr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interplay between glucocorticoid- and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s, and is achieved through complex dynamics, mainly mediated via the circadian and ultradian pattern of glucocorticoid secretion. More sophisticated methodologies are therefore required to better approach the study of these hormon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lucocorticoid-based therapeut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