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9篇
  免费   629篇
  国内免费   177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109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718篇
口腔科学   803篇
临床医学   976篇
内科学   788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77篇
综合类   124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557篇
眼科学   73篇
药学   1168篇
  7篇
中国医学   250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670篇
  2013年   740篇
  2012年   662篇
  2011年   725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145例阴道分泌物中共检出细菌115株,阳性率为79.3%(115/145)。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27.0%(31/115)、中间葡萄球菌20.9%(24/11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3.0%(15/115)的构成比最高。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磷霉素、阿米卡星和利福平的耐药性最低,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性最高。结论阴道分泌物中病原菌种类较多,以葡萄球菌为主且耐药性较强。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2.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旭  王和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62-1463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但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结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虽然保留了Tox基因但并不能表达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可影响Tox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3.
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延长新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4.
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的吸附性能,摸索从样品中快速分离和浓集细菌的方法。方法:试验裸磁珠对细菌的吸附性能,摸索温度和样品成分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自制裸磁珠在37℃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有很强的吸附,吸附率均高于97%。食品成分对其吸附有一定影响,吸附率最低为58.42%。结论:自制裸磁珠可望用于环境和食品样品中多种细菌的非特异性吸附分离和浓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5.
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的防治和病人标本采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冬至2005年春蚌埠市监测的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及标本检验结果,运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流脑发病以6至20岁之间的且有聚集性工作或学习倾向的年龄为主,C群流脑占培养分群样本的2/3,对病人瘀点瘀斑(或脑脊液)进行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标本检验。结论:本次流行以C群流脑为主,病情重,应采取全人群接种流脑(A C)疫苗。用过抗生素的病人再采集血标本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6.
孙剑刚  胡建新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96-1896,1905
目的:为了解本区部分饮食业砧板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采用纸片粘贴法采样184块砧板,用平皿菌落计数和发酵培养及ELISA法检测,并对生熟食砧板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生菜砧板和熟食砧板微生物超标率分别为85.10%和72.86%,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菜砧板细菌总数超标率和大肠菌群及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0.7%、76.32%和20.18%,熟菜砧板细菌总数超标率和大肠菌群及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67.14%、48.57%和2.8%,前者污染率明显高于后者,上述各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餐饮业砧板微生物污染严重,生菜砧板污染率明显高于熟食砧板,因此应该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7.
海洋微生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从海洋微生物中寻找和开发抗肿瘤药物是一个前途广阔的新领域.近年来,从海洋微生物(海洋放线菌、真菌和细菌)分离鉴定了许多结构新颖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本文就近几年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8.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以便预防和控制产 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3年2月间产生ESBLs细菌感染的病例. 结果检出产ESBLs细菌6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1株,大肠埃希菌29株,阴沟肠杆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分析研究发现,患者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长期住院、转院,免疫功能低下与感染有密切关系. 结论产ESBLs细菌的日益增多,其中以下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较多;与患者病情严重、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隔离ESBLs患者、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9.
??Objective??To detect the level of fec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 in infants with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Thirty infants with ICH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who were diagnosed with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 Thirty infants with good health condition were enrolled as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fe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preparatory treatment phase and treatment phase from infants with ICH and from the healthy infants. Bile acids were extracted from infants’ feces and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Results??Among the fecal primary bile acids??the level of cholic acid??chenodeoxycholic and 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 both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and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The level of fecal cholic acid and chenodeoxycholic acid of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P??0.016??. Among the fecal secondary bile acids??the level of lithocholic acid both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and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and the level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CH treatment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 Conclusion??In infants with ICH, the changes of fecal primary bile acids and fecal secondary bile aci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short-term treatment,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itself and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function, including intestinal bacteria.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