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观念,大张网状皮片联合VSD技术治疗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6年10月,选择40例50%TBSA(ITW30%)以下深度烧伤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岁,烧伤部位为四肢、躯干,包括手足等关节功能部位,切削痂时间为伤后3-7天,1次手术面积控制在20%-30%以下,切削痂创面应用VSD敷料覆盖,术后2周左右,切削痂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予以大张网状皮片移植,VSD敷料覆盖,持续负压吸引。结果:切削痂术后2周,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植皮术后10-14天观察移植皮片成活率95%以上,3-4周后网状皮片扩展良好,创面全部覆盖,随访6个月-1年,外形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整形观念,网状皮片移植结合VSD负压吸引技术是治疗深度烧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原位缝合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手或前臂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例手或前臂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共计11处逆行撕脱皮肤(其中1例为手掌和手背2处逆行撕脱伤),根据每例逆行撕脱皮肤局部血运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3处采取对整块逆行撕脱皮肤原位缝合后辅以VSD治疗(原位缝合组);2处采取对整块逆行撕脱皮肤反取植皮并辅以VSD治疗(反取植皮组);其余6处分别同时进行了原位缝合辅以VSD治疗和反取植皮辅以VSD治疗方法,即对每处逆行撕脱的皮肤一部分进行原位缝合(原位缝合组,6处),另一部分进行反取植皮(反取植皮组,6处)。因此,研究对象包括原位缝合组(3+6)处和反取植皮组(2+6)处,共计17处逆行撕脱皮肤。比较两组术后的皮肤功能。结果术后所有逆行撕脱皮肤均成活,全部患者均获2-6个月随访。平均3.7个月。原位缝合组皮肤感觉:S3+5处,S33处,S21处;反取植皮组皮肤感觉:S22处,S16处。原位缝合组皮肤在外观、耐磨度上均优于反取植皮组。结论原位缝合结合VSD治疗手及前臂皮肤逆行撕脱伤临床效果好.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有血运、适合原位缝合的皮肤及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湿润烧伤膏换药、负压封闭引流、自体微粒皮种植联合治疗压疮晚期肉芽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中铁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创面修复科收治的10例压疮患者在营养支持、抗感染、肢体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以及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其晚期肉芽创面湿润烧伤膏换药、负压封闭引流、自体微粒皮种植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例压疮患者的晚期肉芽创面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45~70 d;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愈后皮肤生长良好,均未复发。结论湿润烧伤膏换药、负压封闭引流、自体微粒皮种植联合治疗压疮晚期肉芽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11例手背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组织缺损面积1.8 cm×2.0 cm~3.0 cm×6.0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2.5 cm~3.5 cm×7.0 cm。结果切取第2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7例,第3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2例,第4掌背动脉皮瓣皮支岛状皮瓣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5个月。伤指关节功能、皮瓣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标准评估伤指功能:优6例,良3例,中2例。结论 VSD可有效控制创面炎症,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血运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晓峰  李晓林  罗轶  黄俊伍 《海南医学》2016,(10):1681-1682
目的:比较传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手型VSD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伤的疗效,试图探索一个疗效性相对较好的方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共43例,分别采用传统VSD(A组)和手型VSD(B组)予以治疗,术后的患者均采取植皮手术。收集封闭负压引流液,之后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统计两组患者的辅料使用天数、培养后的细菌数量以及植皮手术后的皮片存活面积比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辅料的平均使用时间为(2.3±1.6) d,明显短于B组的(5.2±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细菌量为(5320±1030)CFU,明显多于B组的(455±121) 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皮片存活率为(90.3±2.6)%,明显低于B组的(97.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疗效性相对较好,有利于在手部创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进行研究。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急诊损伤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并引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药物的更换次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闭式冲洗引流联合VSD治疗早发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2年3月5例早发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保留内置物,早期行清创手术,术中切口内留置冲洗管一根,引流管两根,一期缝合切口,应用敏感抗生素盐水冲洗,切口外置VSD,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去除置管及VSD。结果 5例患者冲洗14~21d,平均17d,抗生素应用12周,均获得清创术后一期切口愈合,感染控制,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降至正常水平,腰部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27个月,无感染复发。结论对于腰椎内固定术后早发感染早期行清创术,术后给予置管闭式冲洗引流,外置VSD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复发率,保留了内置物及植骨块,维持了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We sought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cytokines w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myocardium of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and to identify the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BACKGROUND: Mechanical stress upregulat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myocardium. METHODS: Fifteen infants with tetralogy of Fallot (TOF) (n = 7) or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VSDs) (n = 8) were investigated. Concentrations of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of 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or Western blotting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um taken during cardiac surgery. Activation of the nuclear factor-kappa-B (NF-kappa-B)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pathways was assessed by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with supershift and/or Western blotting,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interleukin (IL)-1-beta, and IL-6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L-10 were detected in the myocardium of all patients. Concentrations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lso of phosphorylated p38 MAPK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TOF than in those with VSD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pressure overload of the right ventricle. Levels of phosphorylated I-kappa-B-alpha, iNOS, and IL-10 were similar in patients with TOF and in those with VSD.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 intramyocardial synthesi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both the NF-kappa-B and p38 MAPK pathways. The latter could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transduction of mechanical signals in the infant's myocardium. Synthesis of IL-10 indicates an intramyocardial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in this age group.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VSD技术在骨科创伤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将48例骨科创伤患者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换药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VSD技术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受伤创面有明显、快速的愈合,感染人数较少,治疗效果显著。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比普通换药更能加快人体伤口血液循环,不必频繁换药。该技术能够减少骨科创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