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河南省96个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夏玉米实际产量,采用逐步订正模型,计算了近50年河南省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两种产量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光温生产潜力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近50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全省平均每10 a减少696.8 kg·hm-2,北、中大部分站点和南部的部分站点下降幅度较大。(2) 气候生产潜力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近50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958.7 kg·hm-2。(3) 夏玉米实际产量极显著增加,光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极显著下降,平均每10 a减少1 718.0 kg·hm-2,但71.9%的站点产量差大于24 000 kg·hm-2,产量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降水是制约河南省西部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后期热量不足影响北部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选用中早熟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是提高产量的途径;东部可通过增加灌溉面积、选用优良品种和科学施肥等措施缩小产量差。  相似文献   
82.
ObjectiveTo synthesize the evidenc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spinal stimulation (SS) vs medical therapy (MT) and the effect of newer SS technologies vs conventional SS on pain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spine or limb pain.Methods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by a reference librarian. The literature search encompassed January 1, 1995 – December 31, 2017. Reviewers worked independently to select and appraise trials. Random-effect meta-analysis and frequentist indirect comparison method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three interventions. Results were expressed as odds ratio (OR) or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with 95% CIs.ResultsWe identified 12 trials enrolling 980 patients. Compared with MT, 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dds of reducing pain by 50% or more in three trials (OR, 13.01; 95% CI, 4.96-34.17)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pain as measur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in three trials (WMD, 1.43 scale points; 95% CI, 0.16-2.71). Using the common comparator of MT, newer stimulation technology (eg, high-frequency 10 kilohertz spinal stimulation, Burst, dorsal root gangl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dds of pain relief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S (OR, 2.07; 95% CI, 1.35-3.19).Conclusions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spine/limb pain, SS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ain reduction than MT. New stimulation technology was likely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ain reduction than conventional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83.
【摘要】目的:探讨冬病夏治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6月自愿到科室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症支持组(n=47例)和联合治疗组(n=47例)。对症支持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冬病夏治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治疗,采用德国powerCube肺功能仪对2组肺1s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喘息、咳痰、咳嗽及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症支持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急性发作频率,低于对症支持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支持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IgA、IgM及IgG,均高于对症支持组(P<0.05)。结论:将冬病夏治联合护理风险管理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韩丽华教授辨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从五行生克制化,擅用培土生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寒热错杂,辨治肺心病应注重培土生金,韩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②明脏腑经络表里,巧施通腑泻下。韩师善用承气汤以通腑泻下,通腑气以降气平喘。临床中除寒痰证外,多用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大黄泻下祛瘀。另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素体肾精亏虚,韩师喜用肉苁蓉温肾通便,当归补血养血、润肠通便,生地黄、玄参、麦冬滋养阴液以增水行舟,多加厚朴、枳实等调理气机以通腑气。③重升降出入理论,多从肺肾同治。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肾气亏虚,肾失摄纳,气逆于上发为喘咳,临床中擅用补骨脂以温肾、纳气平喘。④通气血津液理论,注重化痰活血。肺源性心脏病大都因肺失宣降,肺气郁滞,总以化痰活血行气并用,气行则血行;化瘀与养血并用活血而不伤正;升降同用而使气血和调。⑤从“天人合一”理论,倡导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理论的应用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的选择,可使用发泡灸法,亦可用汤剂内服。其法升发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防范冬季疾病反复。  相似文献   
85.
阴阳的消长平衡、互根互用的理论是春夏养阳的养生观的理论来源,冬病夏治是春夏养阳理论从治未病领域向防治已病领域的延伸。冬病夏治的适应症是阳气相对不足的寒症,冬病夏治时,不能抛开夏日炎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86.
87.
暑期学校《新药评价前沿》旨在拓宽研究生新药评价方面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办好暑期学校需目标明确,齐抓共管,高标准确定教学阵容,高要求录取学员队伍,课程布局应合理恰当,特色明显,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还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索通过高温环境、醋酸铅致敏和静脉注射脂多糖的综合方法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的方法。方法:人工气候箱制造高温环境,麻醉动物,颈总动脉置入导管并连接生理多导仪,尾静脉注射醋酸铅致敏,1/2h后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动态观察肛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检测炎症介质IL-1β、IL-2、IL-4、IL-6、IL-10、IL-18、TNF-α,并进行肝、肺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的脉搏较对照组增快,肛温、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无组间差别;模型组的IL-1β、IL-4、IL-6、IL-10、TNF-α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在4、5、6h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该模型病情比较严重,具有明显的炎症特点和中医暑热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疾病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观察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门诊2011年三伏期间所有冬病夏治患者共2056例敷贴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且无后遗症。结论:穴位敷贴在严格掌握纳入标准,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遵从注意事项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0.
《内经》提出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目的的论断,后世医家面对这个论题,提出了如何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科学问题?即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养阳养阴"的问题?面对各种学说,其中不乏有相反甚至相矛盾的观点,使后学者不能领略其全貌,只有通过如何"养"这种途径才能统领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显然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