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中药铺灸配合DSA引导小针刀松解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残余腰背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骨三科门诊就诊的PKP术后2个月仍残留腰背痛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以碳酸钙D3作为基础药,按照随机数字表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3组(铺灸组、针刀组、联合组),每组30例,铺灸组进行单纯中药铺灸治疗;针刀组进行DSA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联合组为上述2种方法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共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每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第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联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中药铺灸配合DSA引导小针刀松解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残余腰背痛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陆纯德 《当代医学》2022,28(3):10-12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近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7)与观察组(n=56),对照组接受单侧穿刺PKP治疗,观察组接受单...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PKP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每日服用碳酸钙D3片每日1次,每次1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加服强骨饮颗粒冲剂,每日2次,每次1袋,均服用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值、血清骨转换指标(PINP、S-CTX)、VAS评分、ODI评分及1年内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腰椎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椎骨密度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血清PINP和S-CTX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PINP和S-CTX的含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VAS和ODI评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11例患者发生椎体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12.9%,其中治疗组2例(4.8%),对照组9例(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饮可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转换速率,改善腰背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术前X线片、CT和MRI检查在PKP手术治疗椎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自2011-01—2013-12在本院行PKP术治疗48例椎体骨折,术前进行X线片检查、CT和MRI检查,根据MRI确定骨水泥注射区域,根据CT确定冠状面上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X线片确定矢状面上的进针点和方向。统计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数(ODI),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48例平均随访12.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43 min,无一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前、术后平均椎体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骨水泥用量2.8 ml,VAS及ODI评分术后明显降低。结论术前通过CT片研究,可以指导进针点和穿刺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准确穿刺,可以穿刺到需要达到的部位;MRI可以判断椎体骨折的区域、范围,术中将骨水泥直接注射到骨折区域,既可减少骨水泥用量,又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疗效,术前X线片检查结合CT和MRI检查在PKP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索PKP联合益肾健骨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并行手术治疗的30例骨质疏松性肾虚血瘀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为治疗组及常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益肾健骨膏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3个月、第6个月时进行访谈,计算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与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数和VAS程度评分,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数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KP结合益肾健骨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与单纯运用PKP技术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脊柱结核患者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的病情变化过程,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例经PKP误治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上述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易感因素、化验指标变化、影像学特点及对治疗措施的效果反应。[结果]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6岁。PKP前5例患者诊断为压缩骨折,1例诊断为肿瘤。2例经PKP治疗后疼痛症状短暂缓解,但疼痛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4例PKP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入院时6例患者ESR及CRP均升高,MRI提示椎体炎症信号,5例患者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形成,CT提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灶清除、骨水泥取出、植骨、内固定)。经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6例疼痛治疗症状得到缓解,ESR及CRP恢复正常,结核治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KP手术不利于脊柱结核的控制,对可疑脊柱结核的患者,PKP前穿刺活检及培养是重要的检查手段,抗结核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手术有助于结核控制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98.
刘类高  孔清泉  李小军  朱定川  高峰 《西部医学》2017,29(8):1072-1075+108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西藏成办医院和华西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83例,根据单双数编号法,分为PKP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PKP组采用PKP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 PKP组与保守组比较,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未出现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PKP组仅有2例骨水泥渗漏(P>005);② 出院时,PKP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保守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而PKP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及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手术安全性高,无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100.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a recognized caus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hich may be prevented by time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Clinical diagnosis of ARVC is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in both index cases and relatives owing to the nonspecific nature of associated features, diverse phenotypic manifestations, and a lack of conspicuous abnormalities in the early, "concealed" phase. During the past 7 years, researchers have isolated causative mutations in several components of the desmosome,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sease and offering the promise of genetic testing as a diagnostic tool. Sequence analysis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stay of genotyping in ARVC because of marked allelic heterogeneity, frequent "private" mutations, and digenicity in a minorit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genetic screening. The main technical obstacle to implementation of gen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will be the prohibitive costs of performing sequence analysis of a genomic region exceeding 40 kb. Nevertheless, the success rate of genotyping in ARVC is of the order of 40%, and key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clude confirmatory testing of index cases to facilitate interpretation of borderline investigations and cascade screening of families. The latter is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in ARVC, because age-related penetrance otherwise demands lifelong clinical reassessment of extended families. A role for genetic analysis in prognostication is more tenuous at present, but increasing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early and familial diseas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 definitive risk stratification algorithm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