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手术前后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以及术后1月和1年疗效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效果,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和1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均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PVP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骨水泥渗漏率较高,PKP可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对于后凸畸形可有效纠正,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2.
刘类高  孔清泉  李小军  朱定川  高峰 《西部医学》2017,29(8):1072-1075+108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西藏成办医院和华西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83例,根据单双数编号法,分为PKP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PKP组采用PKP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 PKP组与保守组比较,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未出现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PKP组仅有2例骨水泥渗漏(P>005);② 出院时,PKP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保守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而PKP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及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手术安全性高,无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3.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发生率为2.4%~23%,并且6个月内2/3骨折发生于邻近椎体,其原因是骨质疏松的发展,还是骨水泥强化的结果,目前存有争论。 目的: 应用脊柱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后凸成形后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老年骨质疏松女性胸腰椎CT扫描资料,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造相对应的T12-L1-L2骨质疏松性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1椎体为楔形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较正常降低60%),模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复位骨折椎体(L1椎体高度较正常降低10%,代表骨折椎体复位),在L1椎体内置入2个对称的圆柱体PMMA骨水泥块共约4 mL。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正常椎体、手术前后相邻椎体的应力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椎体比较,L1压缩性骨折模型和椎体后凸成形后模型相邻椎体终板最大应力值分别增高76%和27%;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较正常椎体平均增加13.2%,其中椎弓根增加4.5%,峡部增加6.15%和关节点增加25.6%。与 L1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相比,L1椎体后凸成形后椎弓根、峡部和关节突应力均有所降低。结果说明椎体后凸成形后,T12椎体下位终板和L2椎体上位终板的应力值在各种状态下均较正常椎体增加,应力增加可能导致终板骨折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性增加,这一观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或PKP术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的特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中胸椎OVCFs患者26例39个椎体,均采用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或PKP术,其中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3±1.3岁;原发性OVCFs 19例,继发OVCFs 7例。骨折时间平均3.5周,骨折椎体分布:T3 1个、T4 3个,T5 4个,T6 4个,T7 6个、T8 10个、T9 6个、T10 5个。1个节段17例,2个节段5例,3个节段4例。PVP 15例27个节段,PKP 11例12个节段。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的恢复值、VAS评分的改善率、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39个椎体均经单侧胸椎椎弓根外途径穿刺完成PVP和PKP操作。均穿刺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手术时间为25~35min/椎,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5ml/椎。骨水泥渗漏4例,渗漏率10.25%。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9.8±0.3分,术后1d平均为5.7±0.4分,末次随访时为3.3±0.4分,术前与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疼痛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和椎体中间高度恢复值分别为为63.1±18.6%和68.5±25.3%,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达100%。结论: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和PKP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5.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a recognized caus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hich may be prevented by time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Clinical diagnosis of ARVC is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in both index cases and relatives owing to the nonspecific nature of associated features, diverse phenotypic manifestations, and a lack of conspicuous abnormalities in the early, "concealed" phase. During the past 7 years, researchers have isolated causative mutations in several components of the desmosome,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sease and offering the promise of genetic testing as a diagnostic tool. Sequence analysis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stay of genotyping in ARVC because of marked allelic heterogeneity, frequent "private" mutations, and digenicity in a minorit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genetic screening. The main technical obstacle to implementation of gen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will be the prohibitive costs of performing sequence analysis of a genomic region exceeding 40 kb. Nevertheless, the success rate of genotyping in ARVC is of the order of 40%, and key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clude confirmatory testing of index cases to facilitate interpretation of borderline investigations and cascade screening of families. The latter is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in ARVC, because age-related penetrance otherwise demands lifelong clinical reassessment of extended families. A role for genetic analysis in prognostication is more tenuous at present, but increasing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early and familial diseas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 definitive risk stratification algorithm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PKP2(Plakophilin 2)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KP2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76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23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15例)和正常卵巢(15例)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  相似文献   
117.
118.
目的 探索PKP1在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中相关生物学功能。 方法 通过实时TIME 2.0数据库分析PKP1在不同的肿瘤以及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通过GEPIA以及 UALCAN数据库分析PKP1在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以及正常组织的表达量以及探究PKP1的表达水平和肿瘤 病人预后的关系;在SK-MEL-1细胞系中,过表达PKP1探究对于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 TIME 2.0分析显 示,多种肿瘤组织中PKP1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P<0.05);而胆管癌、肝癌以及肾透明细胞癌等肿瘤 中PKP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正常组织中PKP1表达水平高于皮肤 黑色素瘤组织(P<0.05);PKP1过表达组PKP1的蛋白水平高于NC组(P<0.05);PKP1高表达组OS指标 优于低表达组(P<0.05);CCK8实验显示,PKP1过表达组与空质粒组细胞OD值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 (P<0.01)。结论 PKP1在皮肤黑色素瘤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下调和预后不良有关,PKP1可以抑制皮肤 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PKP1有成为靶向治疗的关键基因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