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8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91.
卵母细胞激活是胚胎发育的第一步,在哺乳动物中由一系列的细胞内钙离子(Ca~(2+))振荡触发。精卵融合时一种精子特异性蛋白因子释放入卵母细胞胞质中来启动这些Ca~(2+)振荡,证据表明这种蛋白质是精子特异性磷脂酶C(PLC),称为PLC-zeta(PLCζ)。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某些类型的男性不育与PLCζ蛋白在人精子中的异常表达、定位模式、结构改变等显著相关,PLCζ蛋白检测可作为男性不育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显微注射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是人工辅助卵母细胞激活(assisted oocyte activation,AOA)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PLCζ与卵母细胞激活、PLCζ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定位模式与男性不育以及PLCζ在男性不育诊疗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2.
颗粒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泡的发育是涉及多种细胞、多个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是构成卵泡的重要细胞,卵泡的形成需要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在促性腺激素等多种激素和信号分子作用下,颗粒细胞增殖、分化,并通过间隙连接与周围的颗粒细胞、卵母细胞、膜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卵母细胞也可分泌多种因子反作用于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间同样存在相互影响,决定卵泡的成熟或闭锁。当这些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或抑制时,可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或传递,从而引起颗粒细胞或卵泡的凋亡,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卵泡的形成,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膜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涉及的重要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3.
目的比较精卵孵育时间对体外受精的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的3 323例患者,共3 368个取卵周期,根据精卵孵育时间分成2组,精卵相互作用时间3~4 h者为孵育时间缩短组,传统受精组为传统受精方式,精卵过夜孵育16~18 h。比较两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孵育时间缩短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囊胚率及胚胎利用率分别为70.1%、49.7%、46.0%、52.1%,高于传统受精时间组(分别为:68.2%、48.4%、30.3%、50.9%,P0.05)。但孵育时间缩短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虽稍高于传统受精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两组单胎和双胎在孕周、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身长、Apgar评分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生畸形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能有效提高胚胎的发育潜能及胚胎的利用效率,但对围产儿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4.
β-微管蛋白8(tubulin beta eight class Ⅷ,TUBB8)为灵长类动物中一种特有的β-微管蛋白,其编码基因TUBB8与女性不孕的相关性于2016年得到明确。TUBB8基因的百余种不同突变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生育过程,导致女性不孕的可能性增高。众多的基因突变可以按照其遗传模式特点和碱基变化特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及归纳。从基因水平出发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蛋白质转录的错误及功能区作用的异常,再以分子水平异常解释细胞水平异常,进一步可以归纳出7种导致女性不孕的机制,涉及女性妊娠前及妊娠的全过程。目前,对于TUBB8的研究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不孕症的诊断、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295.
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是卵泡内的体细胞,在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卵泡发育至窦卵泡期,颗粒细胞分化为在空间和功能上不同的2个种群,即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cumulus cell)和排列在卵泡壁上的壁颗粒细胞(mural granulosa cell)。卵丘细胞主要为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和能量,而壁颗粒细胞主要承担内分泌功能。卵丘细胞与壁颗粒细胞不仅是位置不同,还存在功能、基因等方面的差异。迄今为止,人卵丘细胞和壁颗粒细胞在代谢组学的差异尚少见报道。综述卵丘细胞和壁颗粒细胞差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卵丘细胞和壁颗粒细胞在代谢谱表达上存在差异的新猜想,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为开发评估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新的标志物提供新思路,这对预测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96.

Purpose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croRNAs (miRNA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pecific miRNAs during meiosis in human oocytes.  相似文献   
297.
目的青蒿琥酯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移植性S180 1:1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悬液。24h后,ip给药青蒿琥酯,每天给药1次,连续10d。检测S180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结果青蒿琥酯高(60g·kg^-1·d^-1)、中(30g·kg^-1·d^-1)和青蒿琥酯低(15g·kg^-1·d^-1)剂量组。能显著抑制S180生长和升高S180荷瘤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有增强作用: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碳粒廓清作用;促进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并能增强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S180荷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增强荷瘤小鼠S180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98.
目的 研究猪皮质颗粒在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过程中的变化 ,以及皮质颗粒与多精受精的关系。 方法 用异硫氰荧光素联接的花生四烯酸 (FITC- PNA)标记体外成熟不同时间及体外受精不同时间皮质颗粒。 结果 皮质颗粒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逐渐由皮质部向卵质膜下迁移 ,并在质膜下排布成单层。体外成熟过程中所排出的第 1极体也被 FITC- PNA所标记 ,说明第 1极体中含有皮质颗粒。在对不同体外成熟时间的卵母细胞进行授精时发现 ,皮质颗粒的释放速度与体外成熟时间呈正比例关系。为进一步证实皮质颗粒的排放速度与多精受精之间的关系 ,还进行了精子穿透实验。结果显示 ,体外成熟 48h的卵母细胞其多精受精率为 73% ,比体外成熟36 h(83% )、2 4h(80 % )的卵母细胞要低。并且进入卵子的精子数目 (1.7)比后两者 (分别为 3.1和 2 .9)的少。 结论 多精受精率与皮质颗粒释放的速度和数量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99.
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各细胞器之间有效、稳定的交流是保证其功能与质量的基础.内质网作为细胞钙储池,通过耦联结构与线粒体外膜相连,传递Ca2+信号,我们称该结构为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membrane,MAM).MAM在调控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等生理活动以及神...  相似文献   
300.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is controversial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oocytes retrieved and the 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 (CLBR). Although some authors report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CLBR with the number of oocytes retrieved, others have found a plateau.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all eligible studies published until June 2022,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number of oocytes retrieved to maximize the CLBR. We foun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oocytes and the CLBR. However, this association varies according to patients’ age. While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35 years, little benefit is derived from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ocytes above 25–30, in patients older than 35 years, the number of oocytes seems to improve the CLBR until the extreme of reproductive age is reached. In women aged 44 years or older, the CLBR will be consistently low, independent of the number of oocytes retrie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