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无创正压通气对重度哮喘的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估无创正压通气对重度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无创正压通气与鼻导管吸氧对重度哮喘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及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总体有效率(30/36)优于鼻导管吸氧组(14/37),差异有极显著性(JP<0.01);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SaO2及PaO2分别为(94.16±4.05)%、(83.01±4.88)%,均显著高于鼻导管吸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其PaCO2下降至(39.42±3.21),亦显著多于鼻导管吸氧组(P<0.01);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PEF及FEV1改善程度均显著好于鼻导管吸氧组患者(P<0.01).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重度哮喘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纳洛酮+醒脑静联合无创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3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纠正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溶液100mL+醒脑静20mL静脉滴注,2次/d;0.9%氯化钠溶液100mL+纳洛酮2mg静脉滴注,2次/d。平均疗程为(11.7±7.43)d。评估其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PaCO2、PaO2明显改善(P<0.05),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纳洛酮+醒脑静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可改善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PaCO2、PaO2,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P<0.05),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P>0.05)。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多发伤病人连枷胸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内47例连枷胸患者使用NIPPV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NIPPV治疗后患者症状、PaO2、氧和指数明显改善.其中5例因 其他严重创伤转相应专科治疗,6例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行有创正压通气(14.3%),另有6例死亡(14.3%);治疗有效率 71.43%(30/42).结论针对连枷胸NIPPV治疗能同时达到胸廓内固定和治疗ALI/ARDS双重作用.必须警惕多发伤病人病情突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比较无创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淹溺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无创正压通气组,B组为有创通气组,分别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有创通气治疗,观察两种通气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机械通气0.5h、1h,4h、12h后两组pH、Pa02、PaCO2及HR、RR均明显改善(P〈0.05)。B组HR、RR在机械通气0.5h、1h后下降较A组快,但在机械通气4h后两组HR、RR变化一致。这与B组气管插管时应用镇静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有关。A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少于B组(P〈0.05),治愈率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方法和有创通气方法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无创正压通气方法优于有创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85.
梁结柱 《广州医药》2009,40(3):24-2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86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和低浓度氧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结果治疗组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PaO2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动脉血pH、二氧化碳分压(PaC02)改善不显著。结论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提高pH、PaO2,降低PaCO2方面疗效显著,是无创性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探讨BiPAP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6例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经鼻/面罩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及早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治愈80例,好转6例,转入ICU 5例,死亡 5例.结论:良好的认知教育、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严密的监护以及有效地防止不良反应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等护理干预是NIPPV治疗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苏波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2):982-98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将68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对照组为经鼻导管氧疗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就动脉血气分析观察,经无创正压通气给氧与鼻导管给氧对COPD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9.
李明霞  尤永森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491-349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将在我院住院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IPPV治疗.对比分析冶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IPPV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
Survival of preterm infants has increased steadily over recent decades, primarily due to improved outcomes for those born before 28 weeks of gestation. However, this has not been matched by similar improvements in longer-term morbidity. One of the key long-term sequelae of preterm birth remains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lso called chronic lung disease of prematurity), contributed primarily by the effect of early pulmonary inflammation superimposed on immature lungs. Non-invasive modes of respiratory support have been rapidly introduced providing modest succes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when compared with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improved clinical practice has been reported from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key modes of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currently used in preterm infants, including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evidence of benefit from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