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03篇
  免费   2377篇
  国内免费   2272篇
耳鼻咽喉   664篇
儿科学   220篇
妇产科学   285篇
基础医学   1884篇
口腔科学   368篇
临床医学   2479篇
内科学   5803篇
皮肤病学   226篇
神经病学   121篇
特种医学   1030篇
外科学   6547篇
综合类   4615篇
预防医学   986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1931篇
  9篇
中国医学   711篇
肿瘤学   593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728篇
  2021年   956篇
  2020年   840篇
  2019年   650篇
  2018年   667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861篇
  2015年   1008篇
  2014年   1987篇
  2013年   1810篇
  2012年   1905篇
  2011年   1943篇
  2010年   1689篇
  2009年   1737篇
  2008年   1815篇
  2007年   1866篇
  2006年   1796篇
  2005年   1575篇
  2004年   1149篇
  2003年   1070篇
  2002年   899篇
  2001年   932篇
  2000年   810篇
  1999年   651篇
  1998年   489篇
  1997年   501篇
  1996年   428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86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77篇
  1979年   72篇
  1978年   34篇
  1977年   29篇
  1976年   27篇
  197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PTEN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PTEN及p2 7在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 5 8例大肠癌 ,15例腺瘤性息肉及 11例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 p2 7的蛋白表达。分析PTEN和 p2 7的表达情况及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 (97.3± 4 .3) % ,(85 .2± 16 .8) % ,(13.8± 17.6 ) % ,呈递减趋势。大肠癌DukesA/B期组PTEN蛋白的高表达率为 88.9% ,明显高于DukesC/D期组中的 5 1.6 %。PTEN的高表达率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2 7主要表达在细胞核 ,也有少量表达在细胞浆。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2 7高表达率分别为 (98.8± 1.0 8) % ,(86 .0± 13.6 ) % ,(5 6 .8± 2 6 .0 ) % ,呈递减趋势。在大肠癌高、中分化组中 p2 7蛋白的表达率为 71.4 % ,明显高于低分化组中的 2 3.1%。p2 7的高表达率与患者的Dukes分期、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在大肠癌组织中 ,PTEN与 p2 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6 4 2 )。结论 :PTEN及p2 7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均呈递减趋势 ,提示P  相似文献   
92.
nm23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表明,NDPK/nm23在前列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500%(20/40)。无前列腺癌转移者其阳性率为667%(12/18),有前列腺癌转移者其阳性率为364%(8/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因此,nm23基因可能在前列腺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其表达程度与前列腺癌转移呈负相关,有可能成为评价前列腺癌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93.
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及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1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男9例,女2例;右侧8例,左侧3例。临床症状:血尿9例,腹部肿物2例,仅1例出现下肢水肿、腹壁浅静脉扩张。全部病人均经CT扫描或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10例经上腹正中或胸腹联合切口取出癌栓连同患肾一并切除。5例术前无其它部位转移者术后平均存活5年2个月,1例术后2个月死亡,2例术前肾蒂淋巴结及肾周脂肪侵犯者中1例存活2年5个月死于非肿瘤疾病,1例目前已存活3年1个月尚在,2例失访。本组腔静脉癌栓发生率占同期肾癌病人的2.7%。本组CT与MRI相结合应用诊断符合率为980%。  相似文献   
94.
抗癌药物诱导人膀胱癌BIU—87和E—J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了丝裂霉素、喜树碱、顺铂和阿霉素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和EJ体外生长和生存的影响,对抗癌药物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四种抗癌药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能力与其生长抑制效应成正比。细胞形态学和DNA分析显示喜树碱、顺铂处理的BIU87和丝裂霉素、阿霉素处理的EJ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现象。揭示药物的抑癌作用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它可能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机理之一。不同膀胱癌细胞系对药物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存在着差异。细胞凋亡现象为肿瘤化疗提供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5.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9例中P16及Rb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6%、7119%,其中11例肿瘤组织(1864%)P16及Rb基因均阳性表达,未发现同一肿瘤组织中同时存在P16及Rb基因的表达缺失。P16及Rb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差异中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P16及Rb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膀胱肿瘤中P16及Rb基因同时表达缺失是少见现象  相似文献   
96.
X线和苏拉明联合应用诱导肾癌GRC—1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敏感而有效的治疗肾癌的方法,采用X线照射和不同剂量的苏拉明联合应用的方法诱导肾癌GRC1细胞凋亡,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和DNA片断梯度电泳分析法检测。结果显示:本法可诱导肾癌GRC1细胞凋亡,并随苏拉明剂量的增加,凋亡细胞增多(最高68.2%)。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多(最高达66.2%)。DNA片断梯度电泳分析表明,随苏拉明剂量增加和给药后时间的延长,DNA片断梯度改变更加明显。结果提示X线和苏拉明联合应用治疗肾癌,可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
BCG和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BCG与白介素2(IL2)联合应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将68例膀胱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BCG150mg+IL210000U,另一组单用BCG150mg行膀胱内灌注。随访3~75个月,平均39.6个月,无肿瘤复发者BCG+IL2组32例(94%),单用BCG组28例(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BCG与IL2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new timing strategy of band adjustment on the short-term outcome of obese women operated with adjustable silicone gastric banding. Subjects: The outcome of 30 women without binge-eating disorder operated with laparoscopic adjustable silicone gastric banding with a wider intraoperatory band calibration (LAP-BAND)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30 body mass index-matched women without binge-eating disorder previously operated with adjustable silicone gastric banding (ASGB) applied by laparotomy with the usual intraoperatory band calib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Measurements: (1) weight loss; (2) total daily energy intake; (3) percent as liquid, soft or solid food; (4) vomiting frequency; (5) rate of postoperative percutaneous band adjustments; (6) rate of band-related complications. Results: Both the weight loss and the daily energy intake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LAP-BAND and patients with ASGB.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with LAP-BAND ate more solid food and less liquid food than the patients with ASGB. Vomiting frequency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SGB than in patients with LAP-BAND. The total number of percutaneous band adjustments was higher in women with LAP-BAND than in women with ASGB. Band inflation because of weight stabilization was performed in six (20.0%) women with ASGB and in 19 (63.3%) women with LAP-BAND. Neostoma stenosis occurred in one women with ASGB, but in none of the women with LAP-BAND. One patient with LAP-BAND presented band slippage. Conclusions: The wider intraoperatory band calibration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LAP-BAND did not reduc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adjustable silicone gastric banding. This new timing strategy of band adjustment required more postoperative percutaneous band inflations, but it improved the eating pattern of the patients (low vomiting frequency and high intake of solid food).  相似文献   
99.
本工作观察了乙酰胆硷(Ach)和电刺激迷走神经对0.6N HCl引起的胃粘膜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皮下注射50μg/kg的氯化Ach和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5min,可明显降低HCl引起的胃粘膜出血量,这一作用可被消炎痛及阿托品所阻断。提示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依赖于M-受体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相似文献   
100.
应用国产ELISA试剂盒对157例肝癌、肝硬化病人血清中抗-HCV及HBV-M进行检测,101例肝癌10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9.9%;56例肝硬化6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10.7%;肝癌组抗HCV与HBsAg双阳性率79%(8/101),HBsAg阳性率为723%(73/101),明显高于HCV感染率,说明HBV仍是乙肝流行地区的主要相关因素。14例抗-HCV阳性(包括可疑阳性),肝癌外周血中8例(57.1%)HBsAg阳性,推测HCV可单独作用但更常与HBV形成混合感染参与慢性肝病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