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79篇
  免费   4642篇
  国内免费   738篇
耳鼻咽喉   110篇
儿科学   454篇
妇产科学   723篇
基础医学   864篇
口腔科学   285篇
临床医学   9728篇
内科学   2937篇
皮肤病学   226篇
神经病学   262篇
特种医学   22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7926篇
综合类   19826篇
预防医学   8320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9078篇
  141篇
中国医学   5430篇
肿瘤学   644篇
  2024年   285篇
  2023年   1437篇
  2022年   1351篇
  2021年   1693篇
  2020年   1725篇
  2019年   1670篇
  2018年   871篇
  2017年   1958篇
  2016年   2307篇
  2015年   2966篇
  2014年   3864篇
  2013年   3850篇
  2012年   4663篇
  2011年   5083篇
  2010年   4386篇
  2009年   3910篇
  2008年   4035篇
  2007年   3510篇
  2006年   2950篇
  2005年   2887篇
  2004年   2540篇
  2003年   2169篇
  2002年   1666篇
  2001年   1454篇
  2000年   1098篇
  1999年   891篇
  1998年   782篇
  1997年   627篇
  1996年   584篇
  1995年   541篇
  1994年   368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250篇
  1990年   225篇
  1989年   213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目的 通过比较全身运动(GMs)评估正常的高危儿单纯家庭康复训练与家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干预的预后,分析GMs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就诊并接受GMs评估正常的183例高危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单纯家庭康复训练组89例,对照组为家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干预组94例。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对两组患儿分别于纠正月龄6、9、12个月龄进行评估,对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各指标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纠正月龄6、9、12个月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运动商(TM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GMQ、FMQ、TMQ评分的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GMs评估对高危儿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GMs评估正常者,家庭康复训练可达到促进高危儿运动功能发育的目的 ,避免仅因系高危儿而采取“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32.
33.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从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选取,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循证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神经、生活质量及语言功能,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ugl-Meyer、ABC法、Barthel评分、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外周血CD8+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恢复语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指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8-01间在延津县人民医院接受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2.33±21.48)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2.57±4.81)h,镇痛药物使用频次9例次(16.07%),住院时间(8.75±1.29)d。术后发生胆漏2例(3.57%),分别经充分引流后第5天、7天痊愈。未发生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复查彩超,未发现结石残留。术后随访1 a,其间均未出现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末次随访,行彩超及MRCP检查,未见结石残留或复发。结论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发生与留置T管相关的并发症,有利于加快康复进程,是安全可行的,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5.
<正>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发病时由于结石阻塞胆管,尤其是巨大结石的阻塞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合并化脓性胆管炎,高热甚至休克,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老年人在患胆管结石时,结石更大,症状更重,往往会造成内镜下取石困难。以往胆总管取石是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基础上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处理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涉县医院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的9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取石完毕后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将切开的胆总管前壁连续缝合,对照组放置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至正常生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恢复至正常生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96±27)min比(122±41)min,(32±6)h比(42±7)h,(3.8±0.8)d比(4.5±0.7)d,(5.8±1.2)d比(7.1±0.8)d,(15.6±2.7)d比(31.5±8.7)d,均P<0.01]。两组术后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心理情绪、生理功能、主观症状以及总分评分均随时间增长在6个月、1年逐渐增高,两组各项不同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4/45),对照组为15.6%(7/4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管一期缝合术总体疗效优于放置T管引流,且安全性更高;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用于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3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79-880
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同时比较手术前后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手术时间28.23±10.22min,术中出血量78.85±30.50ml;并发症发生率17.86%。另外,手术前后IPSS(27.02±2.54)vs(7.02±3.62)分、Qmax(8.12±2.06)vs(15.33±2.59)ml·s-1]及RUV(87.09±19.32)vs(16.00±4.21)ml比较差异显著(P<0.01)。双极等离子电切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良好等特点,可作为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新诊断标准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方法资料选择进行产前检查、已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81例产妇,将其作为实验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再随机选取8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于新诊断标准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旨在寻求最佳防范措施与治疗措施。结果实验组的高血压疾病史的比率为19.75%,年龄>35岁的比率是22.22%,体重指数超过28kg/m2的比率是61.73%,流产史的比率是19.75%,妊娠期糖尿病史17.28%;对照组的高血压疾病史的比率为2.47%,年龄>35岁的比率是6.17%,体重指数超过28 kg/m 2的比率是24.69%,流产史的比率是3.70%,妊娠期糖尿病史4.9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SPSS-回归-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年龄、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家族史等都是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结论针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对GDM孕妇进行定期监测体质量,血糖水平,尿酮,B超评估胎儿是否异常的全程随访跟踪管理,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改善母婴的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