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94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611篇
预防医学   20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5篇
  4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分析限制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在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76例严重闭合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应用限制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病死率、感染发生率及器官衰竭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院前复苏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制品输入量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升高情况及凝血功能好转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及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限制液体复苏在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过程中,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对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中毒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中毒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及时紧急气管插管并配合其它措施进行抢救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出现呼吸衰竭早期在院前及时行气管插管,全部安全护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最后抢救成功44例,抢救成功率93.61%;对出现呼吸停止但心跳未停止10例患者院前进行气管插管,最后抢救成功6例,抢救成功率60%;对出现呼吸、心跳停止5例患者院前进行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20%。结论气管插管的时机选择是提高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中毒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成功率的关健,气管插管的最佳时机应在呼吸衰竭早期进行,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3.
5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30-1131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院前急救病例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监护方案管理,治疗组患者采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方案进行监护管理。结果治疗组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30d内发生死亡事件的比重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快速、准确的监测出患者预后的身体情况,更利于医疗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工作,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意外事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55.
李小燕  李端明  伍絮 《内科》2007,2(6):936-936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院前急救中对急性一氧化破中毒的有效治疗。方法对128例急性一氧化氧中毒昏迷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救治组和在常规救治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进行院前抢救并观察疗效。结果常规组与纳洛酮组救治30min后,两组的好转率分别为30.6%和69.6%(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纳洛酮可以明显缩短苏醒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可作为在院前抢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鹿中高  邹宗芹 《山东医药》2006,46(19):58-59
将1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溶栓准备工作移至院前,缩短溶栓开始时间,并与137例未行院前溶栓准备的AMI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院前救治AMI患者早期溶栓(1h内溶栓)再通率较自行来院无院前救治措施AMI患者明显提高。认为对AMI患者应积极行院前救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车送诊的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给予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另选取同期由家属送诊的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抢救介入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诊护理干预能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准备时间与抢救介入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8.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快,部分患者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目前关于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索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至到达首诊医院时间的现状、影响因素,为缩短患者院前时间、及早到达医院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选取2018年3-11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过预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时间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因素、院前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86.50%。173例患者院前时间为12~20 350 min,平均为〔70.0(36.5,150.0)〕min。 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既往史(胃病)、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症状(胸或背部痛、大汗、呼吸困难)、疼痛程度、持续性疼痛情况、以前有无类似症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发病时间、发病时正在做什么、旁观者反应、自觉严重程度、入院方式、采取措施(打120,自己或让他人送去医院,呼叫或打电话寻求帮助,归因于其他疾病,尽量休息、放松,忍耐等待症状缓解,吃药)患者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持续性疼痛情况、旁观者的反应、自觉严重程度、入院方式为打车、归因于其他疾病为院前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越短、自觉症状越严重,院前时间越短;有持续性疼痛、发病时旁观者反应为采取就医措施、打120入院的患者院前时间较短;发病后归因于其他疾病的患者院前时间较长。需增强公众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认知和警觉意识,发病后采取积极的就医措施,推荐打120入院。  相似文献   
5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近期发表多篇论文,分别对北京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住院率和院前死亡四个方面进行了报道。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最新流行趋势为:院前死亡比例高、农村发病率超过城市、住院率上升。“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死亡者中,70%猝死于院外或急诊室。44岁以下人群具有非常高的院前死亡比例。”赵冬教授说。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院前早期诱导亚低温在心脏停搏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院外心脏停搏患者64例,根据救治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院前常规急救处理,观察组院前急救中实施早期诱导亚低温处理,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到达目标温度所用时间与心跳复跳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脏停搏患者抢救中应用院前早期诱导亚低温处理,能够有效降温,缩短心跳复跳时间,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