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妇产科学   226篇
基础医学   1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81篇
预防医学   159篇
药学   88篇
中国医学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分娩发动的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细胞因子的作用被逐渐认识并加以深入研究。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8(IL-8)是细胞因子中重要的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1和IL-8可能参与了早产及胎膜早破的分娩发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及蜕膜中骨桥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和p53蛋白表达影响。方法米非司酮组:20例停经5~7周,药流完全的早孕女性。对照组:同期20例相同孕周手术流产女性。流产后即刻取绒毛、蜕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法检测其骨桥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米非司酮组的骨桥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米非司酮组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米非司酮组的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机制可能与绒毛及蜕膜的骨桥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3.
催产素的临床应用已有30余年,迄今还是使用最广泛的引产药物。催产素对子宫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对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催产素受体结合诱发平滑肌收缩;通过与蜕膜细胞上的催产素受体结合,刺激蜕膜释放前列腺素,后者有溶胶原作用,使宫颈软化,也即催产素有直接的诱发宫缩作用和间接的促宫颈成熟作用。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为雌激素所促进,为孕激素所抑制,  相似文献   
94.
药物刮宫治疗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宫内妊娠物残留多为不全流产、手术流产、药物流产后发生的胚胎或蜕膜组织残留。近年来由于药物流产的广泛应用,宫内妊娠物残留的病例明显增加,同样手术流产及自然流产后也存在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危险。对宫内有大块妊娠物残留患者,由于流产后短期内即出现较多量的阴道流血伴有阵  相似文献   
95.
体外无血清小鼠胚胎种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新  罗丽兰  阎洁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7):417-419,I008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的体外发育及种植过程。方法 采用全组蜕膜细胞培养方式进行体外培养,然后移入孕4d的小鼠胚胎,建立无血清联合培养体系,对胚胎和蜕膜细胞的生长情况进行显微观察。结果 小鼠胚胎在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能够顺利孵化、粘附、种植及外延生长,并形成外胎盘锥和羊膜囊;蜕膜细胞的形态在4d与小鼠胚胎的共同培养时限内保持完好。结论 蜕膜细胞是理想的培养的饲养细胞,本实验方法具有简单、实用和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
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认为药流后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主要与绒毛蜕膜残留,宫腔感染,雌孕激素水平不同步,子宫收缩不良,凝血功能障碍,个体及种族差异,米非司酮及前列腺素的剂量及用法等密切相关。许多病理组织学研究证明主要是由于绒毛蜕膜残留引起出血,中医对药物流产后出血病机的认识有气虚、血瘀、血热三方面病因。  相似文献   
97.
研究妊高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胎盘蜕膜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进行光镜观察,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探讨蜕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与妊高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蜕膜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及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D57^+细胞数量及CD4^+与CD8^+比例上升,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结论 蜕膜中免疫细胞参与了妊高片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8.
1病例介绍患者25岁 ,孕 2 产 1,因双米药流术后2天 ,阴道排出一组织4小时 ,于1999年8月21日15时来我院复诊。患者末次月经1999年5月27日。于1999年8月17日因恶心、奶量减少来我院诊治 ,妇检子宫前位 ,增大如孕50天大小。化验肝功正常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提示宫腔内妊娠 ,孕50天大小 ,遂当日门诊药流。第1天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mg ,第3天上午来医院空腹于阴道后穹隆置米索前列醇0 6mg,约4小时完全流产。观察5小时患者无异常情况离院。患者流产后下腹疼痛较轻 ,阴道流…  相似文献   
99.
小鼠子宫uNK细胞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子宫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并初步观察小鼠子宫uNK细胞的特性。方法:分别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分离小鼠子宫淋巴细胞,用二色或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子宫uNK细胞的比例及相关特征。结果:机械法分离淋巴细胞技术相对稳定、纯度较高;酶消化法未降低DX5 细胞所占的比例,但酶的消化过程容易使淋巴细胞活化水平升高,表现为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上调。子宫中存在大量的uNK细胞(NK1.1 CD3-或DX5 CD3-细胞),小鼠怀孕早期和中期,uNK细胞占子宫淋巴细胞的比例随着怀孕天数的增长而增长,到怀孕的第10天达到高峰(uNK细胞比例达到48.74%),之后比例开始迅速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子宫uNK细胞分离方法,子宫uNK细胞作为重要的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可能参与妊娠子宫对半同种异体胚胎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0.
应用 TEM 及 SEM 观察人、猫及大鼠有关周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并从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子宫内膜在分泌早期,即出现少量前蜕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至分泌后期,两种细胞数目剧增。颗粒细胞按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可分三型。Ⅰ型为圆形颗粒细胞,在人、猫及大鼠子宫内膜均可见到。Ⅱ型为大多边形颗粒细胞,见于人及猫的子宫内膜。Ⅰ型为梭形或细长形细胞,只见于大鼠。此外,并发现全部颗粒细胞和前蜕膜细胞均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密切相关。并讨论了颗粒细胞的来源、机能以及与前蜕膜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