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5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61篇
预防医学   209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了解2岁以下藏族农村儿童的母亲膳食结构特点.方法 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于2008年对拉萨农村2岁以下藏族儿童的母亲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共调查386名农村2岁以下藏族儿童母亲,平均年龄28.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6年.其家庭人均消费植物油25.9 g/d,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P<0.01),动物性油脂中酥油、糖和盐的人均每日消费量分别为27.8 g、12.9g和14.8 g,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0.01).共调查91种食物.其中22种食物的中位摄入频率为每周一次及以上.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要因子,反映三种膳食结构类型,第一因子是植物性膳食结构,其特点是以蔬菜、谷类、水果为主,辅以少量肉类、奶和豆制品,是该人群的主导膳食;第二因子是藏族特色膳食,主要摄入以糌粑为代表的富有藏族特色的食物,辅以简单蔬菜;第三因子是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的膳食,富有藏族特色.妇女每日平均摄入能量2097.02 kcal,达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RNI)的91.2%,蛋白质的摄入量只达到RNI的82%,维生素A摄入量只相当于RNI的34.7%,钙、铁和锌的摄入量相当于RNI的64.6%、174.1%和150.7%.65%的能量来自谷类,动物性食物只提供了7.4%的能量和15.5%的蛋白质,57.6%的铁来自糌粑.结论 拉萨农村2岁以下藏族儿童母亲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结构单调,存在蛋白质、能量及微营养素摄入不足.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海南州地区大、中学校藏族新生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为有效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测实施方案>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按<1995年全国7~22岁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表>进行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评定.[结果]我州地区高中及大一藏族新生的常见病主要为龋齿、营养不良、视力不良及沙眼病,其患病率分别是26.40%、25.31%、23.97%及11.03%;肥胖患病率1.34%;HBV感染率为11.53%. [结论]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范管理HBV感染者中"大三阳"学生,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73.
我国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亟待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和医疗方案。基于象数思维、整体观等思维方式和临床经验,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医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特色,在防治缺血性心脏病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及研究价值。其中藏族医药(以下简称“藏医药”)、蒙古族医药(以下简称“蒙医药”)、傣族医药(以下简称“傣医药”)均可归属于以自然观与生命观为哲学基础的医学系统,各自发展出“三因”“三根”“四塔五蕴”理论,形成了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特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治则,产生了以三味檀香散、八味沉香散、肉蔻五味丸、雅叫哈顿散为代表的经典方剂,并具有以广枣、红景天、血竭为代表的特色民族药资源。笔者拟以藏医药、蒙医药为主,归纳民族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并探讨开展该类研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民族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我院地处西藏高原 ,海拔 2 75 0米 ,主要特点是低氧、气压低、寒冷、干燥 ,在此特殊环境下 ,我们对藏族患者真菌与腊门瘙痒症的关系以及比特力口服配合派瑞松软膏外搽的疗效作了初步观察。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4年 2月因肛门瘙痒来诊的藏族患  相似文献   
75.
目的 通过检测肺结核(tuberculosis,TB)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γ干扰素(γ Interferon,IFN-γ)、人β-防御素-2(humanβ-defense-2,HBD-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ant protein-1,MPC-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藏族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SIL-2R、IFN-γ、HBD-2、MPC-1的含量,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藏族同胞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SIL-2R为(344.01±92.92) pg/ml、INF-γ为(243.84±51.40) pg/ml、HBD-2为(238.24±44.26) ng/L、MPC-1为(251.01 ±64.71) ng/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肺结核患者中痰菌涂片阳性组可溶性SIL-2R、IFN-γ、HBD-2、MPC-1的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藏族肺结核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IL-2R、IFN-γ、HBD-2、MPC-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与肺结核病感染的程度、演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青海省藏族宫颈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和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藏族宫颈鳞癌(Ιa1期~Ⅱa期)患者50例,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宫颈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QP1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其形态学表达定位和意义。结果RT-q 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藏族宫颈鳞癌患者患癌组织AQP1 mRNA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5.72±1.05和4.05±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与RT-q PCR法检测结果一致,AQP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宫颈鳞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有AQP1的表达,表现为明显棕黄色,同时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显著表达。结论 RT-q PCR和免疫组化法均证实AQP1在藏族宫颈鳞癌患者中的表达上调,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高表达,在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中亦显著表达。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行为和生物学因素与藏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医学院确诊的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医院就诊的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为非宫颈癌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HPV阳性84例,感染率84%;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其中HPV16型60例,占71.43%;HPV18型14例,占16.67%。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中HPV阳性感染者89例,阳性率44.50%;HPV高危型85例,占95.50%。单因素分析宫颈癌诱发与HPV感染、初潮年龄,月经持续时间、经期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年龄、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次数、流产史、婚外性行为、避孕方式、外阴清洗和伴侣清洗与宫颈癌发生均有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OR=5.92,95%CI:2.17,16.14)、月经持续时间(OR=5.62,95%CI:1.06,29.70)、经期性行为(OR=11.24,95%CI:4.16,30.38)、初次生育年龄(OR=3.78,95%CI:2.27,6.30)、流产史(OR=3.74,95%CI:1.34,10.44)、婚外性行为(OR=1.69,95%CI:1.06,2.68)、初次性行为年龄(OR=0.10,95%CI:0.03,0.30)、避孕方式(OR=0.17,95%CI:0.06,0.48)、外阴清洗(OR=0.27,95%CI:0.13,0.58)和伴侣清洗(OR=0.36,95%CI:0.17,0.80)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导致藏族妇女诱发宫颈癌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筛查和行为学干预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8.
高原环境导致人类缺氧严重,表现出许多有害的反应,包括血红蛋白升高等,缺氧反应还涉及心血管、肺和代谢功能。最近研究发现EPASl、EGLNl、PPARA基因调节或者受缺氧诱导因子(HIF)是红细胞生成和其它组织功能的一个主要控制调节因素,一些具有这些基因的高原群体对高原缺氧环境具有成功的生存能力和遗传适应性,相反不具有这些基因的人群如果暴露于严重缺氧时就会表现出许多有害的反应。因此EPASl、EGLNl、PPARA基因调节或者受缺氧诱导因子(HIF)有可能最终成为对缺氧、心脏、大脑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的靶向位点。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了解拉萨城关区藏族居民健康素养情况,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健康素养问卷,于2012年随机抽取拉萨城关区居民74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该区藏族居民健康素养总体知晓率为40.49%,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知晓率分别为41.67%、32.39%和55.96%.结论 该区藏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水平低于其他两方面素养的水平,建议该区相关部门在居民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其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教育,以提高当地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80.
1965至2004年西藏藏族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藏族7~17岁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体质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65年、1985年、1995年和2004年的调查资料,对不同年度藏族7~17岁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和体重指数进行比较,并计算10年增长率.结果 1965至2004年间藏族7~17岁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显著增长.1965至1985年间藏族男生的身高和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1.4 cm和5.0 kg,女生分别平均增长9.1 cm和3.9 kg;1985至2004年间藏族男女生的身高增幅明显减小,而体重增长迅速,且快速增长主要出现在1995至2004年,各年龄组男女生的平均10年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3.4%;1965至1995年男女生的胸围发展趋势与身高相似,1995至2004年胸围的增长重新加速,尤其是女生,平均10年增长率达到4.0%;相应于身高和体重的变化,1965至1985年藏族男女生体重指数呈略下降趋势,1985至2004年则出现快速增长,且主要表现在1995至2004年期间,各年龄组男女生平均10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2.6%和12.4%.结论经济发展对藏族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