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11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7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568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81篇
药学   328篇
  16篇
中国医学   16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评价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制品中登革病毒(DENV)的灭活效果。方法将单采新鲜冰冻血浆(FFP),人凝血因子Ⅷ(FⅧ)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3种血浆及其制品中加入高滴度(8.00-9.25)的登革病毒液,分别采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FFP、有机溶剂/去污剂(S/D)法灭活FⅧ、低pH常温孵化法和巴氏消毒法灭活IVIG;以1×10~6/mL A549细胞接种于T25的培养瓶中作为病毒传代及滴度滴定指示细胞,将灭活前后的血浆及制品接种于A549细胞并检测其DENV滴度,并通过qRT-PCR对DENV RNA做定量检测;评估不同的灭活方法对DENV的灭活效果。结果 DENV滴度下降:MB光化学法灭活FFP下降滴度≥5.92 log,S/D法灭活FⅧ下降滴度≥5.17 log、巴氏法和低pH法灭活IVIG均下降滴度≥5.92 log,其中MB光化学法灭活FFP、SD灭活FⅧ及巴氏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1.25 log-2.25 log,低pH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0.17 log。所有血浆和血液制品样品经灭活后,在DENV宿主细胞上3代盲传后均未检测到DENV RNA。结论 4种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均能有效灭活血浆及血液制品中的DENV。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分析行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予以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进行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行风险管理,对照组行基础干预,记录两组风险发生率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眼罩脱落8%、胸前区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32%、24%,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踝8%、红臀4%以及箱体温度过高0%发生率和对照组20%、12%、8%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模式应用,降低了风险发生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医疗纠纷,推广价值可行。  相似文献   
74.
痤疮是一种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雄激素的影响、皮脂分泌旺盛外,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治疗以控制皮脂腺分泌和抑菌为主.局部或全身性使用的药物有异维A酸类药物以及抗生素等[1].但传统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2],药物的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使局部皮肤耐受性差,甚至失去屏障作用,同时还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3],因而需要寻找更加优化的方法来治疗痤疮.  相似文献   
75.
刘菊花 《当代医学》2021,27(8):167-169
目的探讨红蓝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接收的寻常型痤疮患者80例,采用盲抽法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组应用欧美娜红蓝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实验组痤疮复发率(7.50%)低于常规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红蓝光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治疗寻常型痤疮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痤疮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6.
蓝光治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的辅助治疗方法,疗效好、见效快,由于其操作简单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已被广泛采用。本文着重探讨了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和护理过程。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对血浆中水疱口膜炎病毒(VSV)的灭活效果.方法 将7.12 logTCID50·mL-1 VSV加入血浆中,采用不同的参数组合[亚甲蓝(MB)浓度(0.8、1.3 μmol·L-1)、光照强度(20 000、50 000 LUX)、光照时间(10、20、30 min)]灭活处理后,分别将样品加入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单层细胞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状况,评价病毒灭活的效果.结果 经过30 min灭活处理,可将病毒彻底灭活,病毒滴度下降6 log值以上.实验设置的MB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血浆病毒灭活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在MB浓度为0.8 μmol·L-1和光照强度20 000 LUX的条件下,处理血浆30 min以上就能有效灭活血浆中的VSV病毒.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窄谱蓝光联合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11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窄谱蓝光照射联合外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对照组52例,外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9%和25.0%,治疗组疗效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窄谱蓝光照射联合外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痤疮疗效优于单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采用白蛋白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7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9例,参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变化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项血清指标(TBIL、γ-GT和IBIL)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上述血清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注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有助于消除患儿的黄疸症状,还可以提高治愈率,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0.
黄毅坚 《中外医疗》2012,31(22):48+50-48,50
目的分析在早产儿黄疸的治疗中选用蓝光照射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室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52例早产儿黄疸病例的的治疗中应用蓝光照射法(蓝光组),统计其血清胆红素含量以及疗效占比,并与2011年5月前使用药物治疗的52例早产儿黄疸病例(药物组)的统计值对比。结果蓝光组与药物组患儿在入组时的血清胆红素含量相差微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d后蓝光组比药物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蓝光组的疗效占比为96.2%(50/52),药物组的疗效占比为59.6%(31/52),蓝光组比药物组的疗效占比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产儿黄疸的治疗中选用蓝光照射法可得到满意临床效果,比药物治疗更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