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15篇
  免费   1646篇
  国内免费   908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419篇
基础医学   720篇
口腔科学   117篇
临床医学   8932篇
内科学   1210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561篇
特种医学   11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6065篇
综合类   22864篇
预防医学   3730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11327篇
  120篇
中国医学   5699篇
肿瘤学   589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931篇
  2022年   826篇
  2021年   1229篇
  2020年   1196篇
  2019年   1257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1192篇
  2016年   1192篇
  2015年   1463篇
  2014年   2714篇
  2013年   2766篇
  2012年   3619篇
  2011年   3935篇
  2010年   3736篇
  2009年   3640篇
  2008年   3802篇
  2007年   3714篇
  2006年   3452篇
  2005年   3599篇
  2004年   3337篇
  2003年   3175篇
  2002年   2719篇
  2001年   2302篇
  2000年   1590篇
  1999年   1241篇
  1998年   904篇
  1997年   746篇
  1996年   662篇
  1995年   582篇
  1994年   443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刘莹 《医疗装备》2021,(6):171-172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仪与导乐护理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赣县人民医院分娩的64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名。对照组实施导乐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分娩镇痛仪干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仪与导乐护理能够缓解产妇疼痛,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多模式联合镇痛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单侧全髋(THA)、全膝关节置换(TKA)病例138例,年龄53~79岁,平均68.4岁。手术及麻醉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镇痛方式分为3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组(PCIA,对照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组(塞来昔布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罗哌卡因局麻组(罗哌卡因组)。比较术后各组6小时(T1)、12小时(T2)、24小时(T3)、48小时(T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满意程度、自控追加剂量(Bolus)次数、自控静脉镇痛药用量。结果术后各组T1、T2、T3、T4时间节段点的疼痛VSA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组和罗哌卡因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见(值均<0.05),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值均<0.05)。与塞来昔布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值均<0.05),不同时间节段点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值均<0.05)。结论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罗哌卡因局麻组成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法有助于降低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9例患者经MRI检查确诊,全部采取手术摘除治疗.结果随访9例,时间8月~5年,平均2.8年,手术摘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常见的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易误诊;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壁为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4.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实验证实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与减重步态疗法(PWBT)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患者脊髓损伤康复后的行走能力,对运动能量代谢产生显著影响,但相应的神经与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开发研制一种小型低功耗的先进ESCS刺激仪,为ESCS机理的实验研究提供所需的刺激模式.基于印刷电路板工艺,采用聚酰亚胺对银电极触点进行绝缘封装,改进电极的设计.进行ESCS刺激仪性能的动物实验验证,改变电压幅值、频率和波宽等刺激参数,观察实验猫肌肉的抽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小型低功耗ESCS刺激器能提供所需的多通道多模式刺激信号,电池供电和低功耗设计可提供使用安全性,ESCS电极满足柔韧性和生物兼容性要求,可为ESCS和PWBT组合疗法的机理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995.
自发性颅内低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颅内低压是一种脑脊液循环异常类神经系统疾患 ,因其发生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自发性颅内低压的发生、症状、原因、机制、实验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比较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行TURBT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0例患者接受静脉自控镇痛,30例患者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4 h (T1)、12 h (T2)、24 h (T3)、48 h (T4)时间点的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R-VAS)疼痛评分、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M-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指标(术后镇痛药物追加次数、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康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膀胱刺激征、心动过缓)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术后T1~T4时间点R-VAS疼痛评分和M-VAS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P <0.05);各时间点2组比较,R-VAS疼痛评分、M-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2组比较,术后镇痛指标、术后康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静脉自控镇痛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近端联合远端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早期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B组为近端联合远端收肌管阻滞组,于超声引导下分别行收肌管近端和远端阻滞;C组为右美托咪定联合收肌管阻滞组,于超声引导下将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混合液分别注射至收肌管近端和远端。比较3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时静息VAS评分,术后T3和T4时运动VAS评分,48 h内羟考酮和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以及术后24 h(T3)、48 h(T4)和72 h(T5)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和股四头肌肌力;记录3组患者术后首次直腿抬高≥10 cm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7...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纳布啡对新生儿肠道闭锁术后镇痛、微循环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44例肠闭锁和肠狭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布啡组(n=72)和舒芬太尼组(n=72)。患儿术后连接静脉泵进行持续镇痛,纳布啡组给予纳布啡复合右美托咪定镇痛,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镇痛。对比两组患儿术后1、6和12小时生命体征、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术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术前、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微循环相关指标和术毕及术后6、12、24小时疼痛状况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术后1、6和12小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水平对比,时间、组间以及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6和12小时血清皮质醇水平对比,时间、组间、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和12小时比较,舒芬太尼组患儿血清中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纳布啡组(t=6.753、6.913、7.042,P<0.001);舒芬太尼组中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对肩关节镜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和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接受在侧卧牵引位下行择期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n=30)和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NA组,n=30)。记录患者入室(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10 min(T2)、手术开始30 min(T3)、手术开始1 h(T4)、出室(T5)时间段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中输液量、尿量、出血量及冲洗液中肾上腺素使用量,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其他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拔管时间、恢复室恢复时间(PACU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记录拔管后5 min、术后1 h、术后4 h、术后8 h、术后16 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NA组患者在T1、T2、T3、T4、T...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足月产妇随机分成三组 ,R组 (n =2 0 )镇痛液加 0 2 5 %罗哌卡因 ;B1组 (n =2 0 )为 0 1%布比卡因 ;B2 组 (n =2 0 )为 0 15 %布比卡因 ,采用分娩镇痛泵 ,选择预注 +持续剂量给药方式。结果 :三组产妇在产程上无明显差异 ,也无运动神经阻滞 (P >0 0 5 ) ,但镇痛效果评价是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