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340篇
  免费   24572篇
  国内免费   14052篇
耳鼻咽喉   5860篇
儿科学   6171篇
妇产科学   4572篇
基础医学   11477篇
口腔科学   5859篇
临床医学   102286篇
内科学   50202篇
皮肤病学   3452篇
神经病学   5226篇
特种医学   266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1篇
外科学   56250篇
综合类   150295篇
预防医学   32152篇
眼科学   7946篇
药学   72170篇
  822篇
中国医学   40060篇
肿瘤学   22290篇
  2024年   3328篇
  2023年   12577篇
  2022年   10081篇
  2021年   12531篇
  2020年   12829篇
  2019年   11800篇
  2018年   6737篇
  2017年   13340篇
  2016年   16009篇
  2015年   19183篇
  2014年   31572篇
  2013年   33718篇
  2012年   45623篇
  2011年   49538篇
  2010年   45824篇
  2009年   38260篇
  2008年   39598篇
  2007年   35782篇
  2006年   28634篇
  2005年   23668篇
  2004年   20097篇
  2003年   17193篇
  2002年   13889篇
  2001年   12527篇
  2000年   9239篇
  1999年   7510篇
  1998年   5735篇
  1997年   5090篇
  1996年   4619篇
  1995年   3824篇
  1994年   3441篇
  1993年   2382篇
  1992年   2101篇
  1991年   1720篇
  1990年   1315篇
  1989年   1286篇
  1988年   426篇
  1987年   299篇
  1986年   258篇
  1985年   197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分析储存式自体血回输技术与前列腺癌(PCa)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探讨该技术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对比近5年在我院接受RP的随访病例45例,其中储存式自体血回输组(A组)20例,异体血输注组(B组)25例。定期随访tPSA、fPSA、直肠指捡及MRI检查等监测指标,判定肿瘤有无生化复发或转移,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A组T_(1a)~T_(1b)期8例、T_(2a)~T_(2c) 12例;B组T_(1a)~T_(1b)期14例、T_(2a)~T_(2c) 11例。A组自体输血量800 ml,B组输血量400~1 200 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6个月;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术后12~24个月、术后24~36个月、术后36~48个月、术后48个月以上tP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血回收技术对于RP患者是安全的,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2.
李志道教授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解剖学相关知识,发现委中、承山二穴在针刺深度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其中,委中穴在刺入0. 5~0. 8寸,承山穴在刺入2. 0~3. 0寸时最易达到循经得气的效果,通过调整针尖方向还可较准确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且针感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相吻合。该针感在某些疾病,尤其神经压迫相关症状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且优于传统教材所述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83.
8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177-117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200例(20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行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缝线缝合结膜瓣;观察组予以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结膜瓣。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异物感、炎症反应、结膜下出并血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运用纤维蛋白胶缝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于2019年5月就诊,并经采集外周血DNA进行医学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靶向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1个确诊为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先证者,男,10岁,与其同卵双胎哥哥均有相同的体征,深感觉受损、腱反射消失、肌肉可疑萎缩。先证者3个兄姐先后于1岁多夭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先证者及同卵双胎哥哥POLG基因均存在G.2558A(p.R853Q)、c.2890T(p.R964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亲。结论 POLG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线粒体病家系成员有不同的表型;POLG相关疾病,即使同种基因变异,其临床异质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处理策略和母婴结局,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OVID、EMbase、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赘生物位置、血培养结果、治疗策略和母婴结局等。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18例患者。患者年龄为(27.7±4.8)岁,发病孕周为(27.8±6.9)周。发热(14例)、咳嗽(12例)、贫血(8例)、气短或呼吸困难(8例)是最常见的症状。心脏听诊时7例可闻及杂音,其中6例为收缩期杂音,1例未明确杂音类型,5例明确心脏听诊无杂音。9例合并肺栓塞和5例合并心力衰竭。危险因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10/18)和静脉药瘾史(6/18)。赘生物附着位置以三尖瓣居多(10/18),其次为肺动脉瓣(4/18)。血培养阳性率高(15/16),主要包括葡萄球菌(9/15)及链球菌(3/15)。处理策略上,多以剖宫产适时终止妊娠,针对心内膜炎方面,在应用足量足疗程抗生素的基础上,11例患者行心脏手术,术式主要包括赘生物清除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孕周、病情和心肺功能等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在终止妊娠之前、之后或同期进行。18例患者全部存活,新生儿1例死亡(妊娠28周时行剖宫产分娩,因重度窒息死亡)。产妇随访情况基本良好。结论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少见且病情复杂,需及早诊断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予足量足疗程抗生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及终止妊娠的时机,对于母婴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放置腹膜前引流对术后血肿及血清肿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TAPP手术。试验组放置腹膜前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2组患者术后血肿及血清肿发生率差异。 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及随访。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疝位置、疝分型、手术时间、住院花费、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发热发生率、急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和3个月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年随访均观察到1例复发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的病例。 结论TAPP中,放置腹膜前引流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对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博爱县人民医院接受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64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段分为两组,每组32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全面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应激反应(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术后30 min全面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前下降,全面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缓解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婺源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COPD患者80例,均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及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以肺功能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在诊断COPD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肺功能检查,80例疑似COPD患者中哮喘22例,COPD 30例(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肺气肿9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鼻窦炎7例,肺部纤维瘤5例。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COPD的准确度(88.8%)、灵敏度(90.0%)、特异度(88.0%)、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93.6%)均较多层螺旋常规剂量CT扫描(63.8%、63.3%、64.0%、51.4%、7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诊断COP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且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在临床诊治中是较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