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0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16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38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143篇
临床医学   2561篇
内科学   623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4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2090篇
综合类   5896篇
预防医学   9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86篇
  23篇
中国医学   2098篇
肿瘤学   26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973篇
  2012年   1190篇
  2011年   1378篇
  2010年   1238篇
  2009年   1235篇
  2008年   1116篇
  2007年   994篇
  2006年   874篇
  2005年   890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705篇
  2002年   629篇
  2001年   546篇
  2000年   421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65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5,(9):1207-1209
目的:探讨奥曲肽(OCT)和丁溴东莨菪碱(SB)控制由晚期卵巢癌并发恶性肠梗阻症状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由晚期卵巢癌所致的恶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OCT组(n=48)或SB组(n=52)。在治疗开始时(T0)、治疗开始24h(T1)、48h(T2)、72h(T3)分别评估恶心、呕吐、口干、嗜睡等指标,并记录研究期间鼻胃管的日引流量。结果:与SB相比,在T1、T2和T3时间点,OCT均可显著减少胃肠分泌量(P<0.05)。在OCT组,T1、T2和T3时的鼻胃管引流量较T0均明显减少(P<0.05),而在SB组,只有T3时的鼻胃管引流量明显少于T0。与SB组相比,OCT可明显快速减少呕吐发作和恶心程度。结论:在本研究中所用的剂量下,OCT比SB能更有效的控制肠梗阻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从而为护理方案的优选做出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出现肠梗阻疾病患者,将患者按照住院号统一编号后,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的临床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低于对照组(15.4%),P <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腑导滞敷脐法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菏泽市中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导滞敷脐法治疗,连续治疗7 d,对比2组临床疗效、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腹痛、腹胀、恶心、便秘)、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血管活性肠肽(VI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0%(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及便秘积分和血清GAS、VI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MO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导滞敷脐法能够快速改善急性肠梗阻患者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从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笔2004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应用人体脂肪糜蛋白酶预防粘连机理。方法 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随机选择42例粘连性肠梗阻与对照组手术比较。结果 应用组与对照组粘连体征明显降低 结论 人体脂肪糜蛋白酶是一种预防肠粘连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晚期癌症患者肠梗阻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正> 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尤其是腹部或盆腔肿瘤的患者,肠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晚期卵巢癌患者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2%,晚期结、直肠癌为4%~24%。肠梗阻可以是部分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小肠比大肠更易受累(分别为61%、33%),超过20%的患者两者同时受累。在晚期肿瘤患者中,肠梗阻也可能由于良性原因引起,如肠粘连、放疗后肠损伤、炎性肠病和疝。有报道表明,在结肠癌、直肠癌中,良性病因引起的肠梗阻占了一半,而在妇科肿瘤中仅占6%。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42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结肠癌导致肠梗阻的发病率为7%~29%。该院自2002年6月~2004年9月,共收治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25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毛天敏  潘华 《中原医刊》2006,33(1):66-67
自1995年9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6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8例患者中男124例,女44例,年龄8~74岁,平均36·4岁。有腹部手术史142例,无腹部手术史但有腹腔或肠道炎症、腹部外伤史24例,原因不明2例。发病距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