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10篇
  免费   4485篇
  国内免费   2967篇
耳鼻咽喉   556篇
儿科学   806篇
妇产科学   1057篇
基础医学   3397篇
口腔科学   1195篇
临床医学   20772篇
内科学   7434篇
皮肤病学   825篇
神经病学   1194篇
特种医学   33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7篇
外科学   16308篇
综合类   39763篇
预防医学   8382篇
眼科学   1532篇
药学   16814篇
  277篇
中国医学   8815篇
肿瘤学   2417篇
  2024年   763篇
  2023年   2827篇
  2022年   2402篇
  2021年   3181篇
  2020年   3285篇
  2019年   3272篇
  2018年   1564篇
  2017年   2993篇
  2016年   3418篇
  2015年   3662篇
  2014年   6872篇
  2013年   6780篇
  2012年   8226篇
  2011年   8953篇
  2010年   8151篇
  2009年   7515篇
  2008年   8316篇
  2007年   7508篇
  2006年   6765篇
  2005年   7053篇
  2004年   5438篇
  2003年   5195篇
  2002年   4030篇
  2001年   3361篇
  2000年   2522篇
  1999年   1904篇
  1998年   1548篇
  1997年   1383篇
  1996年   1323篇
  1995年   1184篇
  1994年   893篇
  1993年   616篇
  1992年   493篇
  1991年   466篇
  1990年   378篇
  1989年   372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联合 ERAS 治疗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1 月至2018 年 10 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干预的 92 例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根 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孔加一孔手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组39 例及常规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 组 53 例,对比两组围术 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且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下切缘、清扫淋巴结数量及 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单孔加一孔手术联合ERAS 组较常规手术联合ERAS 组,总切口长度更短 [(6.7±1.1)cm 比(8.5±1.3)cm,P=0.000],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更早 [(22.2±5.2)h 比(27.1±7.9)h,P=0.001],首次排便 时间更早[(70.2±19.8)h比(83.1±20.4)h,P=0.005],术后第一天C反应蛋白值更低[(43.5±28.6)mg/L比(57.2±33.2) mg/L,P=0.038],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7.0±1.7)d 比(8.1±2.1)d,P=0.010],且术后 2~4 天疼痛评分更低(P < 0.05)。 结论 经验丰富的腔镜医师采用单孔加一孔手术治疗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并联合 ERAS 干预是安全可行的,且单孔加一孔 手术可减低操作难度,具有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索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诊治7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本组患者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为(0.172±0.155)cm、头脚方向误差为(0.200±0.182)cm、腹背方向误差为(0.193±0.170)cm,均较小。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摆位误差小,可保证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采用数字分析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74%,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为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配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6例,入院后均行全髋关节置管术治疗,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84%、5.26%,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79%、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管术治疗后加强综合护理,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还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该文总结了最新的痛风遗传学基础,发现痛风的高风险基因多数与肾脏和肠道尿酸盐转运系统相关。糖酵解基因是一种异于肾和肠道尿酸排泄的血清尿酸调控路径,也为痛风和其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病因学线索。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与痛风的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肿瘤性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决策及其执行困难是限制胸壁肿瘤治疗方法选择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皮瓣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胸壁支持结构重建技术的进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麻醉护理的发展、对综合治疗的重视和治疗手段的进步等,使传统认为不可切除的胸壁肿瘤得以彻底地切除和安全有效地修复,从而使与缺损修复相关的肿瘤切除及辅助治疗的禁忌证缩减到最小程度,有效地提高了胸壁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率。作者以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15年565例胸壁肿瘤切除后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充实了胸壁肿瘤切除及修复的策略:(1)可靠的胸壁骨性支架重建;(2)有效的软组织修复;(3)麻醉及护理与手术团队的合作;(4)系统有序的综合治疗。并进一步明确了复杂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的细节理念,包括胸部肿瘤治疗中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密切性和科学性,整形外科医生参与肿瘤治疗整体规划的主动性和时机前移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储存式自体血回输技术与前列腺癌(PCa)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探讨该技术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对比近5年在我院接受RP的随访病例45例,其中储存式自体血回输组(A组)20例,异体血输注组(B组)25例。定期随访tPSA、fPSA、直肠指捡及MRI检查等监测指标,判定肿瘤有无生化复发或转移,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A组T_(1a)~T_(1b)期8例、T_(2a)~T_(2c) 12例;B组T_(1a)~T_(1b)期14例、T_(2a)~T_(2c) 11例。A组自体输血量800 ml,B组输血量400~1 200 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6个月;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术后12~24个月、术后24~36个月、术后36~48个月、术后48个月以上tP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血回收技术对于RP患者是安全的,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177-117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200例(20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行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缝线缝合结膜瓣;观察组予以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结膜瓣。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异物感、炎症反应、结膜下出并血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运用纤维蛋白胶缝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应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12.84%)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统计不同患者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麻醉时间、冲洗液温度、术中补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信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400 ml、术中补液量>1500 ml、冲洗液温度<34℃是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与医师紧密配合,密切观察相关指标,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术中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