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7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83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957篇
预防医学   58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26篇
  1篇
中国医学   2641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左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其博采众长,独成一家,从事中医急诊工作数十载以来,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正固本治疗理念,主气血畅和是其中之一,兹浅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02.
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透针、艾灸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门诊病例共155例,男性85例,女性7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岁;左右患侧比较:男性85例中右侧47例,左侧38例;女性70例中右侧55例,左侧15例;发病原因:情志不畅后发病者45例,受凉受风后发病者79例,感冒后发病者22例,无明显原因可查者9例.  相似文献   
103.
李成刚 《中医正骨》2004,16(2):59-60
刘柏龄教授从医50余年,全国名老中医终身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究源推理,宗古而不拘泥,独具匠心,遣方用药,屡验屡效.作者有幸跟师聆听教诲,临摹揣度,每有心得.今将老师对痹证的认识、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4.
韩旭 《国医论坛》1997,12(3):43-4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语出《素问·评热病论》。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之阐释颇多。如张隐庵释云:“风邪伤肾,精气必虚。”马莳释云:“凡邪之所凑于阳经者,其阳经之气必虚;邪之所凑于阴经者,其阴经之气必虚。”近版的《素问》校释书、中医学院教科书大多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认为本语阐述了外邪犯人为病时,邪正斗争的内外因关系,几成定论。诸释尽管看法不甚一致,然异中有同,即都认为本句中“邪”指外邪;而对“其气必应”之释诸家一般从简。笔者认为,诸说未能全面剖析本句经文之精义,故不揣浅陋,为作新释,见教于同道。首先,…  相似文献   
105.
参照数理诊断最大似然法计算出中医心病气血证候(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脉瘀证)及对照组(肺气虚证、肝血虚证、肝血瘀证)临床主要症征的条件概率,并建立了“中医心病气血辨证症征计量诊断指数表”。根据指数表计算症征积分,心气虚、心血虚、心脉瘀3证的回代检验的符合率(%)分别为92.70、93.20、94.98,前瞻检验的符合率(%)分别为84.61、81.81、87.50。  相似文献   
106.
卵巢囊肿以气血痰水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别从病理基础、临床特征、认治原则及方药论术了卵巢囊肿从气血痰水论治的有关问题,认为其病机核心是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导致气血痰水为患,治疗原则为气血痰水同治。  相似文献   
107.
以血和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为基础。辨清病在气、在血,运用调理气血药辨证施治。代表方剂,常用的药物及同类药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8.
1991年~1997年,我们对106例颈椎病眩晕患者用中药结合体外反搏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06例均为门诊患者,并均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经颈椎X线摄片或CT检查,参照《骨科手册》(杨克勤主编.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50—553)标准确诊为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内科急危重症中医诊疗及抢救全书》(梅广源主编.第1版.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4—214)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4型。其中男性52例,女性54例,年龄39~64岁,平均52岁,病程3天~7年,平均12年,其中伴高血压史19例…  相似文献   
109.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正常血压范围是“气血冲和”的生理状态;低血压或高血压等血压异常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厥脱、中风等“气血逆乱”的后果。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论治的深度。近年临床应用有别于常规法则的如利水法、祛风法、理血法等,突破了以往调气为主的习惯,建立了气血同治或理血为主的法则,其对某些顽固性高血压病取得的成效,应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0.
活血化瘀强度与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相关性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徐德成  张培宇 《中医杂志》1998,39(3):156-157
本文回顾研究了益气生血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与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两者有较强的正相关,提示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随活血化瘀作用加强而增高。推测可能与本型胃癌血小板数量及聚集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含量低及凝血抑制、纤溶增强易于肿瘤转移有关,且大多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凝和增加纤溶的现代药理机制。进而建议气血双亏型胃癌,在血小板数量及聚集率明显下降、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及FDP高时,尽量降低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以避免促进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