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00篇
  免费   1431篇
  国内免费   1924篇
耳鼻咽喉   284篇
儿科学   264篇
妇产科学   98篇
基础医学   955篇
口腔科学   319篇
临床医学   2516篇
内科学   1533篇
皮肤病学   132篇
神经病学   270篇
特种医学   4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876篇
综合类   6566篇
预防医学   4487篇
眼科学   282篇
药学   6072篇
  17篇
中国医学   3625篇
肿瘤学   1426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538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550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628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1046篇
  2013年   1067篇
  2012年   1404篇
  2011年   1472篇
  2010年   1397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893篇
  2007年   1692篇
  2006年   1472篇
  2005年   1628篇
  2004年   1395篇
  2003年   1253篇
  2002年   945篇
  2001年   958篇
  2000年   724篇
  1999年   699篇
  1998年   602篇
  1997年   625篇
  1996年   592篇
  1995年   625篇
  1994年   406篇
  1993年   373篇
  1992年   324篇
  1991年   314篇
  1990年   287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苦味叶下珠水提取物可降低肿瘤细胞增殖以延长肝癌实验动物的寿命,且对多种恶性肿瘤如肉瘤、癌和淋巴瘤等具有潜在的对抗活性。本实验采用叶下珠己烷提取物、木脂素馏分和几种木脂素单体通过对人体的两种白血病K562细胞及其亚系抗长春新碱Lucena-1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了叶下珠木脂素对肿瘤细胞毒性影响、对P-糖蛋白(Pgp)活性抑制作用和对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82.
腐婢对小鼠的促生长作用及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腐婢的急性毒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均表明本品毒性很低,长期服用也未见动物组织病理学改变或其它不良反应,证实民间服用腐婢“凉粉”是安全的。腐婢喂养小鼠可使动物平均体重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动物脂肪并不增加,表明本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促生长作用。腐婢还能延长小鼠游泳耗竭时间并提高爬杆的能力,表明其具有增加动物肌力、耐力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83.
结果发现,在瞬时转染的293T细胞中GFP全细胞分布,而GFP-tau主要定位于胞浆。tau的过量表达可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如突触减少或消失,细胞分裂受阻及多核巨细胞的形成等,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在稳转细胞中,tau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诱导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在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加入纯化的tau蛋白,可直接诱导细胞的凋亡。在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中加入纯化的tau蛋白还可以上调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CHOP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非修饰的tau蛋白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84.
重度有机磷中毒引起呼吸衰竭非常常见,往往是中枢性和周围性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常因有机磷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神经,可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有机磷还可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此外其他并发症所致的中枢缺氧均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周围型呼吸衰竭常因呼吸肌麻痹、气道痉挛阻塞、肺水肿等周围性因素所致。有效地给氧和及早行机械通气治疗,足急救成功的先决条件。2002—2005年我院采用机械通气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23例,成功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1):1070-1070
法国Saint Antoine医院的Firouze Bani-Sadr博士及其同事在9月1日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杂志》(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5;40:47-52)上报告,接受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治疗的HIV患者给予去羟肌苷可增加有症状的线粒体毒性的风险,利巴韦林可增强去羟肌苷磷酸化。如果对HCV和HIV的治疗需要同时进行,应避免使用去羟肌苷。如果不能避免,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线粒体毒性征象。  相似文献   
86.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治疗28例脓毒性休克伴顽固性低血压.对照组18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多巴酚丁胺.评价治疗前及治疗12h后两组的血压、心率、尿量、CRT、乳酸水平及EF值。治疗72h后统计两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12h后,治疗组血压上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CRT缩短,乳酸下降,EF值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两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用于脓毒性休克能有效地升高血压,改善循环与灌注.提高脓毒性休克伴顽固性低血压救治的成功率。表2参5  相似文献   
87.
制何首乌不同剂量与大鼠肝损伤程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陕西安康出产的野生制何首乌不同剂量对大鼠肝损伤的程度。方法:本实验给药组剂量依次为4g/kg,9.6g/kg,22g/kg,40g/kg(分别相当于成人每日临床用量的20、50、100、200倍),每日灌胃大鼠一次,连续4个月(前3个月为给药期,第4个月停药恢复期),主要进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3个月末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光镜下大剂量及较大剂量给药组可见散在炎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枯否氏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见吞噬色素颗粒;透射电镜下大剂量给药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或边集于核膜下,线粒体轻度肿胀,个别标本可见毛细胆管结构不清晰,Kupffer细胞增多。恢复期后肝脏病理切片镜下观各给药组均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制何首乌大剂量长期灌胃对大鼠可导致肝脏炎症损伤,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8.
生物体内的生物信息受两种因素的调控:一种是遗传调控,另一种是表遗传调控。遗传学信息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质的模板;而表遗传学的信息提供了何时、何地和何种方式应用这些遗传学信息的指令[1]。近年来,表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普遍关注的前沿。毒理学的研究揭示外源化合物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一部分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一部分用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处死动物后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2-DE分离血浆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利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90、111和16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4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8个;对其中的2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有16个蛋白点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相应蛋白,去冗余后包括11种蛋白,包括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E、精氨琥珀酸合成酶、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丛生蛋白前体、触珠蛋白、肌动蛋白前体以及表达下调的胎球蛋白等。结论载脂蛋白E表达上调提示脂类代谢出现紊乱,丛生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精氨琥珀酸合成酶与鸟氨酸循环有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是输送肝内储存的视黄醇(VitA)到周围组织,这些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提示Z24的肝脏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紊乱及细胞凋亡有关,进而引起了肝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0.
采用发光细菌研究探讨“十八反”配伍药物的临床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代对中药“十八反”配伍看法不一,近年来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亦甚多,结果各抒已见,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了“明亮发光杆菌502测定”“十八反”药物的毒性,研究结果支持“十八反”配伍毒性并不增加,相反有些毒性有所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