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2012年的全球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全球约有1 270万人被诊断为肿瘤患者,因肿瘤去世的人超过750万[1]。目前,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肿瘤发生是一个涉及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的多步骤过程,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常与表观遗传改变相关联。因此,现认为肿瘤是由遗传和表观遗传共同调控的疾病[2]。表观遗传是指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人员将基因组DNA称为基本或终极模板(ultimate template),将染色质比作生理模板。染色质作为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动态的结构状态与真核细胞和基因的功能密切相关,对基因组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遗传信息表达的结构状态变化即是染色质的重塑。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在染色质水平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全面阐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在疾病发生中的异常的必经之路。现就染色质的结构及其变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4.
背景与目的: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氯化甲基汞(Methy1mercurychloride,MMC)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鼠大脑部位神经细胞染色质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甲基汞对胎、幼脑发育损伤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体内实验中,Wistar系妊娠大鼠于妊娠7~9d连续灌胃,每日给予MMC4mg/kg。取生后3、7、14、21和30d仔鼠大脑制备脑神经元细胞核。体外试验中,采用经DNaseI、EcoRI两种核酸内切酶消解后的核缺口翻译,液闪计数3H_dAMP的掺入量以观察MMC对大鼠大脑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质转录活性的影响;液闪计数3H_UMP的掺入量,观察MMC对神经元细胞核内三类RNA聚合酶的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生后3d和7d的实验组大鼠大脑神经元细胞核3H_dAMP的掺入量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神经元细胞核内三类RNA聚合酶的转录活性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MMC对大鼠大脑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质转录活性及三类RNA聚合酶的转录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从分子水平阐述了MMC对神经系统的蛋白质抑制学说。  相似文献   
85.
在真核生物中,组蛋白是染色质基本结构——核小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N末端氨基酸残基可发生乙酰化等共价修饰。组蛋白的乙酰化是一可逆的动态过程,而其稳定状态的维持则是多种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基酶(HDACs)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可逆的乙酰化修饰作用可使染色质结构发生动态的改变,并对基因的转录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两种抗癌药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电镜观察了顺铂和5-氟尿嘧啶两种抗癌药作用于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抗癌药均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细胞最终发生核碎裂及凋亡早期的变化有所不同,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细胞凋亡多途径的存在对于机体可能有着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88.
背景:Brg1是依赖ATP的染色质改变复合物的核心催化亚基,该亚基在基因的转录调控、复制、重组,骨骼肌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索Brg1基因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小鼠颅骨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分别用0,50,200 μg/L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分化,摸索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最佳作用剂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Brg1的作用时间的动力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钙钴染色法检测敲除Brg1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成骨分化的影响;构建Dlx5腺病毒重组表达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钙钴染色法检测Brg1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对Dlx5的调控作用。 结果与结论:用自行合成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原代培养小鼠成骨细胞分化,200 μg/L剂量有着较好的诱导分化效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Brg1基因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表达水平上调;敲除Brg1可抑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成骨分化;Brg1能够调控Dlx5的表达水平。说明Brg1通过调控Dlx5的表达水平调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小鼠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对不育男性精子浓度、活动力、正常形态率及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的影响.方法:选取169份精液标本,其中129例特发不育者为不育组,40例正常生育者为对照组,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系统分析精子浓度和活动力.精子形态分析采用Shorr染色法,吖啶橙试验(acridine orange test,AOT)检测精子DFI.支原体检测采用培养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Uu/Mh、Uu或Uu+Mh感染组精子DFI显著增高(P<0.05),与无Uu/Mh感染组相比,Uu或Uu+Mh感染组DFI亦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生育对照组相比无Uu/Mh、Uu或Uu+Mh感染组正常形态率显著降低(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Uu/Mh、Uu、Mh和Uu+Mh感染组的精子浓度、a级、a+b级和a+b+c级精子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除无Uu/Mh感染组外,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不育男性的精子浓度、正常形态率、a级、a+b级和a+b+c级精子百分比较正常男性的均显著下降,Uu/Mh感染并非是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他重要因素或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特发性不育男性精子DFI明显增加,Uu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Uu可能主要通过对精子DNA,而不是常规参数的影响来造成男性生育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禁欲时间对精子核损伤和精液基本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诊治的3 702名男性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禁欲时间长短将其分成3组,A组<2天,403例;B组2~7天(WHO推荐组;包含7天),2 953例;C组>7天,346例。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试验(SCSA)对样本分别计算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和高DNA可染性(HDS),并进行精液常规参数分析,了解禁欲时间长短与核损伤程度和精液基本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射精量、精子总数、精子浓度、活动精子百分率、不动精子百分率、精子DFI指数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禁欲时间与射精量、精子总数、浓度、不动精子百分率、精子DFI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6,0.234,0.111,0.089,0.187),与活动精子百分率、精子HDS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89,-0.067)。结论随着禁欲时间的延长,可能导致精液射精量、浓度、总数、不动精子百分率、DFI指数上升,HDS下降;禁欲时间长短与精液质量有一定相关性,合理的禁欲时间有助于优化精子质量从而提高受孕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