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2.
张辉刘金来  郝宝顺 《广东医学》2005,26(11):1531-1532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标志物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的水平,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性粥样斑块,探讨寻找冠状动脉易损性粥样斑块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我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分为正常对照(nomlalcontrol,NC)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组和ACS组。测定血PAPP-A。结果 ACS组和SAP组以及NC组相比PAPP-A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SAP与NC组相比PAPP-A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APP-A可能成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斑块易损性的方法,并具有简单方便、易于重复、准确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sCD14)、脂蛋白a[Lp(a)]、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变化与内皮功能损伤、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的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因高血压等疾病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sCD14、Lp(a)、Gal-3、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对两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成像(CTA)检查,其中检测出软斑块患者39例、纤维斑块患者30例、钙化斑块患者31例;对两组患者实施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检查,发生内皮功能损伤的患者有69例,正常内皮功能31例。根据斑块特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分析sCD14、Lp(a)、Gal-3与一氧化氮、ET-1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sCD14、Lp(a)、Gal-3、E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低于纤维...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科收治47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颈部血管超声表现分为无斑块组(n=107)、稳定斑块组(n=172)和易损斑块组(n=196); 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血清MIF水平;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MIF基因-173G/C位点基因型。结果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MIF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易损斑块组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MIF基因-173G/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 稳定斑块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易损斑块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CC基因型携带者血清MIF水平均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携带者(P均<0.05)。校正年龄、性别等参数后-173G/C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者颈动脉斑块总体发生风险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035倍(95%CI=1.284~3.227,P=0.003)。结论 MIF基因-173G/C位点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携带C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74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结果:PLR是易损斑块(TCFA)的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2~1.020,P=0.015)。PLR对TCFA的诊断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55.1%。高PLR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非罪犯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162.30±64.31)vs.(133.33±55.29)°,P=0.012]、平均脂质核心角度[(123.51±44.46)vs.(107.11±44.84)°,P=0.049]、脂质斑块长度[4.75(2.93,7.20)vs. 3.40(2.20,5.30)mm,P=0.023]及脂质指数[535.40(303.26,877.19)vs. 344.03(181.93,673.00),P=0.014]均显著高于低PLR组患者,纤维帽厚度[100.00(60.00,157.50)vs. 130.00(80.00,195.00)μm,P=0.031]显著低于低PLR组。高PLR组的纤维斑块数量(P=0.038)、易损斑块发生率(P=0.006)及斑块破裂发生率(P=0.007)均高于低PLR组。同时,PLR与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FCT)呈负相关(R=0.205,P=0.020)。结论:高水平PLR可能与ACS患者易损斑块特征有关。PLR水平在评估ACS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兔心室结构重构导致心功能和电生理异常及其意义。方法:25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其中14只制备慢性心衰模型(心衰组),最终造模成功10只,另11只作为对照组(手术时1只气胸致兔死亡,余10只进入实验)。利用Masson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心室肌组织间质胶原纤维并计算间质胶原容积系数(CVF),透射电镜观察心室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监测各组兔M型超声心动图和Ⅱ导心电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最大流速(Av_(max))、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以及心率、PR间期、QT间期和ST段,评价心功能和电生理变化。程控刺激方法观察刺激周长(BCL)为150ms和200ms时心室有效不应期(ERP_(150)和ERP_(200))以及各自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_(150)和dERP_(200))。评价Burst-pacing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BCL和诱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心室肌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CVF显著升高(P0.01)。心室肌细胞排列不规则,出现断裂坏死,且超微结构异常改变,心房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排列杂乱、肿胀或出现空泡,肌小节损伤严重。心衰组LVEF和Av_(max)显著下降(P均0.05),LVEDd明显延长,IVST变薄(P均0.01),且心率明显减慢,PR和QT间期均显著延长(P均0.01),ST段明显下移(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兔ERP_(150)和ERP_(200)均显著延长, dERP_(150)和dERP_(200)均明显增大,且心衰兔被诱发VA的BCL显著延长,VA诱发率明显加大(P均0.01)。结论:心衰兔心室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和超微结构异常的结构重构,造成心室功能下降和电生理紊乱,易于诱发VA。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采取超声检查评价的作用.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方式将该院2016年6月—2017年4月门诊和住院的4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检查评价斑块稳定性情况,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观察动脉壁结构与斑块形成的位置,测量斑块大小,观察斑块的内部回声、斑块表面有无溃疡、有无纤维帽及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动脉管腔内的血流情况,以及观察斑块内部及表面血流情况,以此判断斑块性质,总结斑块情况.结果 4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斑块基本为多发性,对较大典型斑块进行测量后显示最小斑块大小0.20 cm×0.15 cm、 最大斑块大小2.68 cm×0.37 cm;40例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有7例评价为易损斑块,7例易损斑块的回声为不均匀性回声或低回声,斑块纤维帽局部或数处存有缺失,共计6例,斑块表面有溃疡2例、斑块内部有血流3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有不错的价值,可测定斑块形态与部位及动脉壁结构,而且可以观察斑块有无纤维帽、斑块表面有无溃疡、斑块内部及表面血流等情况来评估斑块稳定性与否,且可无创性评价稳定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9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造影后对靶病变进行IVUS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及识别ⅣUS-VH下斑块中纤维成分、纤维脂质成分、坏死核心成分及钙化成分。术前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脂水平。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血Hcy水平升高,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2)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29),分析H型高血压与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 IVUS灰阶图像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组有软斑块者76.2%,斑块破裂者40.5%,夹层血栓形成者30.9%,均较非H型高血压组(61.7%、13.8%、13.8%)多见(P0.05)。IVUS-VH图像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组坏死核心成分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23.71%±5.83%比15.37%±2.75%,P=0.000);非H型高血压组钙化成分比例较H型高血压组增高(17.25%±0.26%比9.72%±4.22%,P=0.000)。结论 H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局部斑块不稳定性有关,H型高血压使冠状动脉局部斑块的易损性增高。  相似文献   
79.
流动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易损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特点,做好管理、控制工作并不容易。医院的易损性医疗用品,是指那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频繁发生损坏、磨损的低值易耗的用品,通常包括各类可多次使用的专用医疗器械,玻璃器皿、不锈钢器皿和各类棉织品,而易损性医疗用品具有品种繁多,存放场地多,流动性大的管理特点,对于医院来说,这些资产管理的漏洞司空见惯。通常,我们对易损性医疗用品的补充,在领用时记入医院的待摊费用,以后按一定的方法,逐期分摊或一次性记入各部门的医疗成本。本人认为这样的处理…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共筛选出120例患者,其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40例(稳定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组80例(易损组),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易损斑块组分为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40例,两亚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1组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不稳定斑块数量变化。结果:易损斑块两亚组中血清NF-κB、MMP-9、ICAM-1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但两亚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组治疗后6个月血清NF-κB、MMP-9、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1组治疗6个月NF-κB、MMP-9、ICA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治疗1、2组治疗后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F-κB、ICAM-1、MMP-9水平,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