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78篇 |
免费 | 1988篇 |
国内免费 | 21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4篇 |
儿科学 | 222篇 |
妇产科学 | 170篇 |
基础医学 | 1884篇 |
口腔科学 | 327篇 |
临床医学 | 2872篇 |
内科学 | 3475篇 |
皮肤病学 | 301篇 |
神经病学 | 305篇 |
特种医学 | 67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1篇 |
外科学 | 1157篇 |
综合类 | 10072篇 |
预防医学 | 2620篇 |
眼科学 | 181篇 |
药学 | 10145篇 |
40篇 | |
中国医学 | 7507篇 |
肿瘤学 | 8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7篇 |
2023年 | 849篇 |
2022年 | 918篇 |
2021年 | 1084篇 |
2020年 | 865篇 |
2019年 | 810篇 |
2018年 | 517篇 |
2017年 | 775篇 |
2016年 | 878篇 |
2015年 | 1080篇 |
2014年 | 1521篇 |
2013年 | 1551篇 |
2012年 | 2145篇 |
2011年 | 2323篇 |
2010年 | 1864篇 |
2009年 | 1893篇 |
2008年 | 2840篇 |
2007年 | 2330篇 |
2006年 | 2393篇 |
2005年 | 2806篇 |
2004年 | 2116篇 |
2003年 | 1985篇 |
2002年 | 1436篇 |
2001年 | 1209篇 |
2000年 | 997篇 |
1999年 | 840篇 |
1998年 | 696篇 |
1997年 | 562篇 |
1996年 | 554篇 |
1995年 | 563篇 |
1994年 | 441篇 |
1993年 | 318篇 |
1992年 | 306篇 |
1991年 | 310篇 |
1990年 | 292篇 |
1989年 | 240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73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目的 探索土木香内酯体内外的抗病毒作用,并基于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通路探究其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土木香内酯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SV-GFP)感染细胞模型,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土木香内酯对病毒复制的影响;qRT-PCR检测土木香内酯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H1N1)、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复制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土木香内酯对VSV病毒G蛋白和H1N1病毒NP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土木香内酯的抗病毒分子机制;qRT-PCR检测药物处理后干扰素α1(interferon α1,Ifna1)、干扰素β1(interferon β1,Ifnb1)、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查阅、整理有关近几年药用植物的蛋白质组学文献,从药效活性成分时空累积的蛋白质组学和环境因子调控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组学方面进行总结,为药用植物体内药效成分的累积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也为高质量药用植物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5.
该文通过对2005—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资助的中药多糖相关的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梳理和总结中药多糖的研究内容和热点。分析发现,中药多糖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活性及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和“吸收和代谢”等方面,主要研究热点包括“黄芪多糖”“肠道菌群”“当归多糖”和“枸杞多糖”等。最后提出了我国中药多糖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的3个潜在问题:多糖化学结构的表征技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多糖吸收与代谢途径的有待明确;中药多糖与小分子的整体协同作用有待阐明。旨在为今后我国中药多糖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为相关项目的申请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干燥根部的化学成分及抗炎保肝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秦艽正丁醇和水层萃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为指标,评价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APAP)诱导人肝细胞(LO2)为模型,研究对APAP诱导LO2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以评价各化合物的保肝活性。结果 从秦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1个化合物,分别为 (+)-秦艽酸甲(1a)、(−)-秦艽酸甲(1b)、gentiananoside A(2)、3′-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3)、chinshanol A(4)、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吡喃糖苷(5)、berchemol(6)、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7)、1-(β-D-ribofuranosyl)-1H-1,2,4-triazone(8)、尿嘧啶苷(9)、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酯(10)和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11)。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1b对IL-6的分泌抑制效果明显;化合物1、1a、1b、2、8可降低APAP诱导的LO2细胞损伤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结论 化合物1a和1b为1对新的苯并二氢吡喃光学异构体,化合物2~3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化合物4~6为木脂素类化合物,还含有黄酮、苯环衍生物等,化合物4~5、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炎保肝作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担子菌棒柄杯伞Clitocybe clavipe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同时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棒柄杯伞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 (1aR,11R,11aR,Z)-9-(aminomethyl)-7,10-dihydroxy- 5-methyl-3,6,11,11a-tetrahydro-2H-11,1a-(epoxymethano)benzo[4,5]cyclodeca[1,2-b]oxiren-13-one(1)、clavilactone C(2)、clavilactone D(3)、clavilactone F(4)、clavilactone G(5)、clavilactone J(6)、clavilactone K(7)、arnebinol A(8)、clavipyrrine A(9)、cyclo (Trp-Ala)(10)。化合物1~10对人胃癌HGC-27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3、8、9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3.57、3.62、7.31、11.51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棒柄杯伞内酯Q。化合物10为首次从担子菌棒柄杯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9具有较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芦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根茎)的亲水性化学成分,并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美白活性研究。方法 芦根乙醇提取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后的水部分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LH-20凝胶、ODS及HILIC色谱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采用斑马鱼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美白活性研究。结果 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1′R,2′S)-丁香酚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R,7′R,7′′R,8S,8′S,8′′S)-丁香酚基甘油-β-丁香树脂酚醚4,4′′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2)、(1′R,2′S)-愈创木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3)、(1′S,2′S)-愈创木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4)、(1′R,2′R)-愈创木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5)、(1′S,2′R)-愈创木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6)、(1′R,2′R)-丁香酚基甘油3′-O-β-D-吡喃葡萄糖苷(7)、(1′S,2′S)-丁香酚...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优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单纯疱疹病毒注射液(OrienX010)对肿瘤细胞人乳腺癌细胞(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MCF-7)的杀伤活性检测方法。方法:在不同时间加入不同浓度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抑制剂/ROS清除剂,确定对试验影响最小,且能有效去除活性氧的条件。对优化后的方法进行精密度和适用性验证。分别采用优化前、后的方法对同一批号OrienX010样品进行3次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检测,确定优化前、后方法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用不同代次的MCF-7细胞进行试验来确定细胞可使用代次。结果:在加入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前30 min左右,每孔加入50倍稀释的ROS抑制剂/ROS清除剂10μL为最佳条件。同一试验人员于同1 d 6次测定OrienX010的杀伤活性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半数有效量(medi...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建立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评价其结合活性。方法:采用SPR法,使用Protein A芯片,测定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与其靶点CD79b蛋白之间的动力学常数包括结合常数(Ka)和解离常数(Kd)、亲和力常数(KD)、半最大效应浓度(half max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及相对效价;采用经典ELISA法测定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与CD79b的EC50及相对效价。结果:经3次实验测定,抗CD79b单抗与CD79b的Ka为(2.61±0.14)×106 L·mol-1·s-1,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