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58篇
  免费   4272篇
  国内免费   2622篇
耳鼻咽喉   402篇
儿科学   1436篇
妇产科学   969篇
基础医学   6189篇
口腔科学   300篇
临床医学   9462篇
内科学   9576篇
皮肤病学   1111篇
神经病学   411篇
特种医学   12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5篇
外科学   1544篇
综合类   22538篇
预防医学   13229篇
眼科学   323篇
药学   8215篇
  91篇
中国医学   5214篇
肿瘤学   2182篇
  2024年   435篇
  2023年   1835篇
  2022年   1447篇
  2021年   1792篇
  2020年   1766篇
  2019年   1723篇
  2018年   886篇
  2017年   1537篇
  2016年   1831篇
  2015年   2106篇
  2014年   3578篇
  2013年   3528篇
  2012年   4305篇
  2011年   4703篇
  2010年   4246篇
  2009年   4325篇
  2008年   4921篇
  2007年   4806篇
  2006年   4461篇
  2005年   4361篇
  2004年   3538篇
  2003年   3187篇
  2002年   2407篇
  2001年   2305篇
  2000年   1898篇
  1999年   1724篇
  1998年   1524篇
  1997年   1595篇
  1996年   1512篇
  1995年   1286篇
  1994年   1149篇
  1993年   918篇
  1992年   724篇
  1991年   685篇
  1990年   560篇
  1989年   579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132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 研究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及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CMV先天感染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BALB/c胎鼠NSCs并检测其分化潜能,用感染复数(MOI)为5、1和0.1的MCMV Smith毒株感染NSCs并进行分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细胞比率,免疫荧光法观察NSCs及其分化细胞标记物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变化,采用MCMV早期抗原(EA)示踪感染过程(MOI=1),real-time RT-PCR检测分化早期NSCs Wnt信号途径关键分化基因Wnt-3和Wnt-Ta 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的NSCs呈球样生长,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Nestin表达阳性,并可进一步诱导分化为NF-200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培养后,感染组NSCs不能贴壁分化生长并逐渐出现肿胀,细胞Nestin表达下调缓慢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GFAP和NSE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可检测到MCMV EA的阳性表达;分化培养3-9 d,感染组Nestin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GFAP和NSE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Wnt-3 mRNA水平在分化培养后第1~2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Wnto-7a mRNA水平在第0.5~2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随病毒MOI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 MCMV感染可明显抑制NSCs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导致分化细胞比率减少;下调或干扰NSCs wnt信号途径分化基因wnt-3和Wnt-7a的表达;抑制NSCs分化及其分化基因表达的效应与MOI大小存在一定量效依赖关系;MCMV可能通过抑制NSCs分化基因的表达来抑制其分化,这可能是CMV先天感染致脑发育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FoxP3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并检测其在NIH3T3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将FoxP3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与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连接,构建同时含有目的基因和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表达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HEK293细胞,收获并通过肝素亲和层析法纯化病毒,并对病毒纯度和滴度进行鉴定。利用携带FoxP3基因的重组病毒体外感染小鼠NIH3T3细胞,体外观察感染效率和目的基因转录情况。结果:包装成功的rAAV/FoxP3经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rAAV/FoxP3,实时定量PCR检测rAAV/FoxP3的病毒滴度达到5.0×1012vg/mL,体外感染NIH3T3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感染效率可达92.88%,实时PCR测定细胞内存在高水平FoxP3mRNA。结论:获得携带FoxP3-IRES-EGFP的rAAV,并可有效感染NIH3T3细胞,为进一步研究FoxP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53.
登革病毒是具包膜的单股正链RNA虫媒病毒 ,病毒的复制过程发生在感染细胞胞浆 ,复制型 (RF)RNA是病毒半保留复制的循环模板 ,复制中间体 (RI)RNA的合成则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经RT PCR获得的DNA模板进行不对称PCR扩增 ,当限制性引物终浓度为 2 5 0nmol L ,两引物比例为 1 0 0∶1时 ,即得到不对称PCR的预计单链和双链DNA产物。此单链产物用于标记探针进行核酸杂交。结果表明不对称PCR制备单链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可用于检测病毒复制型RNA和复制中间体RNA的合成  相似文献   
954.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小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探索shRNA表达载体对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shRNA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后,与HBeAg表达载体pcDNA3.1-preC/C按7:1的比例,共转染HeLa细胞,采用半定量PCR和微粒子酶免疫试验(MEIA)分析shRNA表达载体对HBeAg表达的抑制情况。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hRNA表达载体;筛选到psiHBV2载体对HBeAg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对mRNA的抑制率为75%,对蛋白质的抑制率为53%,其余两序列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RNAi技术可以有效抑制载体pcDNA3.1-preC/C表达HBeAg。  相似文献   
955.
呼吸道病毒感染多重、快速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多资料显示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中多种病毒具有感染力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急等特点,并且近来新的致病性病毒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如人类偏肺病毒、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给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56.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用基因工程重组的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区第二码框架和第二读码框架具有免疫表位的嵌合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散发性急性肝炎病人血清中抗-HEVIgG和IgM抗体。在46例急性肝炎病人中出抗-HEVIgG抗体阳性7例,阳性率为15.22%,7例IgG抗体阳性中,有5例IgM抗体也阳性,占71.4%。  相似文献   
957.
958.
Epstein Barr病毒 (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 ,EBV感染后 ,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 ,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并可引起肝损伤。为了解肝炎患者EBV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 ,我们于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对传染病院肝炎科收治的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 12 2 4例进行了血清EBV Ig  相似文献   
959.
应用噬菌体肽文库筛选McAb F3特异性结合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肽文库筛选可与抗汉坦病毒囊膜蛋白单抗F3特异性结合的配体肽。方法:采用protein-A亲和层析纯化的F3单抗为筛选配基,对噬菌体展示的随机12肽文库进行生物亲和淘洗,夹心ELISA、竞争ELISA鉴定筛选克隆的结合特性,并进一步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通过3轮生物淘洗,能被抗体捕获的噬菌体克隆为91.7%(11/12);ELISA测定显示筛选到的噬菌体短肽能与F3单抗特异性结合;序列分析表明7个阳性克隆氨基酸序列相同,均为-MHGPTKNQMWHT,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序列与HTNV/SEOV M蛋白G2区第750-759位氨基酸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获得了具有良好结合活性的模拟表位肽,为基于表位水平的HFRSV(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特异性分子多肽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0.
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CSYFF81-83ACS的生物活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种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并对其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YFF81-83)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YFF81-83ACS)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及纯化。随后与野生型TCS(wTCS)比较,分析其DNA酶活性、致核糖体失活活性、免疫原性和急性毒性。结果:初步检测显示,所构建的突变型TCS活性与wTCS活性几乎相当,而其免疫原性有所降低。结论:通过该方法改造TCS是可行的,有可能为抗HIV治疗提供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