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2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51.
川乌、草乌辛热有大毒,具有搜风胜湿,开痰消肿,通痹止痛之功效,是治疗痹症之良药。因有大毒,临床一部分医生避之唯恐不及,不敢轻而用之,偶尔用之也是量小效微,另一部分医生临床不加辨证,盲目用量过大而致药物中毒,致使二药在治疗痹症中不能发挥其良效。笔者临床之见,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煎服方法科学,重量应用治疗痹症,不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副作用。1辨证准确以症而立法,以法而处方用药,是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临床上治疗疾病效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辨证准确与否。痹症在临床上主要被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两…  相似文献   
452.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3.
川乌已有2 00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有大毒,民间时有因炮制不当而中毒的事故发生。早期川乌的炮制目的主要以降低毒性为主,工序简单、辅料单一。自宋朝开始,随着医家对炮制和药性理论认知的加深,川乌炮制过程中工序和物料的应用开始变得复杂,临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发展到现代,川乌的炮制工艺以蒸制和煮制这2种方法为主,与传统炮制方法中使用多物料、多流程的工艺相差甚大。笔者基于川乌多种物料、多种流程炮制的特点,从辅料和工序角度,探讨其炮制方法的变更,以及现代炮制研究情况,为探讨多物料、多流程炮制对川乌质量的影响,揭示其炮制机制奠定科学基础,并为今后建立川乌更为合理、科学的炮制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54.
目的:研究瓜蒌与制川乌不同配比和剂量变化对小鼠祛痰、镇咳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按2因素7水平以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和咳嗽次数为指标,观察瓜蒌和制川乌合煎液口服给药后对小鼠祛痰、镇咳作用的影响,并选取有显著意义的配比和剂量进行验证。结果:对气管酚红分泌量的影响:合煎液多数配比能增加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经回归分析可知,瓜蒌有祛痰作用而制川乌没有,瓜蒌与制川乌配伍存在拮抗作用,且瓜蒌-制川乌为1∶2时拮抗作用最大。对咳嗽次数的影响:合煎液所有配比均能降低咳嗽次数;经回归分析可知,瓜蒌与制川乌分别都有镇咳作用,但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结论:瓜蒌与制川乌配伍能拮抗瓜蒌的祛痰作用,但对镇咳效用没影响。  相似文献   
455.
川乌毒理与药理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味苦、辛,大热,有大毒,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瘀止痛[1].研究表明川乌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临床上常因用药不当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现代对川乌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以下仅从川乌的毒性毒理、药效药理现代两个方面论述近十年新的实验研究进展和动态,旨为川乌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川乌毒性毒理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456.
川乌配法半夏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真方白丸子中的川乌配半夏两药对大鼠的长期毒性作用,计算大鼠的最大耐受剂量,对其有无毒性及毒性大小进行评价,为临床科研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川乌配法半夏粉剂14.4g/kg、4.8g/kg、1.6g/kg(为临床成人剂量的45、15、5倍)给大鼠连续灌服8周,停药1周。分别测量大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川乌配法半夏粉剂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川乌配法半夏长期用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推论在真方白丸子中川乌配半夏及临床拟用剂量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57.
目的 探讨冻伤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冻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我院自制产品川乌冻疮膏,对照组应用冻伤膏治疗.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经济方便.结论 川乌冻疮膏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58.
川乌的纤维素酶酶解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生  林强  郑来丽  田平芳 《中草药》2009,40(11):1735-1739
目的 比较纤维素酶、半仿生、乙醇回流提取方法对川乌中乌头碱、乌头总碱的影响,筛选最佳方法.方法 利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川乌生物碱,以乌头碱、乌头总碱提取率为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的最佳提取条件,再与半仿生、乙醇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提取乌头碱、乌头总碱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45℃,pH值4.5,酶用量8mg/g,酶解时间5 h,乌头碱提取率为0.002 447%,乌头总碱提取率为0.244 410%,半仿生提取乌头碱、乌头总碱的提取率分别为0.001 735%、0.189 340%,乙醇回流提取乌头碱、乌头总碱提取率分别为0.001 869%、0.200 720%,纤维素酶提取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酶解提取法可显著提高乌头碱、乌头总碱的提取率,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9.
目的 测定川乌炮制废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与含量,为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进行川乌炮制,分别收集浸泡和煮制两个阶段的废水。根据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测定废水中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和pH值等常规指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六种生物碱类物质(特征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并测定其含量。结果 浸泡废水中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68±114)mg·L-1、(2 376±601)mg·L-1、(67.25±17.33)mg·L-1、(64.42±18.70)mg·L-1、(16.53±4.40)mg·L-1,pH值为5左右,六种生物碱类物质的含量均不高于(7.08±1.44)mg·L-1;煮制废水中各指标对应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 418±824)mg·L-1、(15 316±4 434)mg·L-1、(2...  相似文献   
460.
利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液质联用技术对草乌、川乌及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三者所含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利用固相萃取柱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后,采用0.1%氨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模式下建立3种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LC-MS表征方法,采集对照品与样品的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对照品裂解行为、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以及相关参考文献,最终从草乌、川乌及附子中鉴定得到155种成分,其中草乌中有130种,川乌中有127种,附子中有92种。结果表明,草乌、川乌及附子中以单酯型生物碱与醇胺型生物碱为主,且草乌与川乌的生物碱种类更为相似。该文可为阐明3种乌头属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差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