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0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560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334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539篇
内科学   659篇
皮肤病学   608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1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84篇
综合类   2005篇
预防医学   791篇
眼科学   810篇
药学   1744篇
  6篇
中国医学   1187篇
肿瘤学   22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34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97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454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按照细胞形态学分类属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所谓小细胞就是指红细胞体积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色素是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或/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一定就是缺铁性贫血吗?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2.
目的:基于心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分别考察诃子、甘草与制草乌及有效成分鞣花酸、甘草苷与乌头碱合用的减毒机制。方法:在体内实验方面,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制草乌组(0.25 g·kg-1),诃子组(0.25 g·kg-1),甘草组(0.25 g·kg-1)和诃子+甘草+制草乌合用组(0.25 g·kg-1+0.25 g·kg-1+0.25 g·kg-1,以制草乌为标准),给药8 d后测定大鼠肌酸激酶(CK)与乳酸脱氢酶(LDH),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选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P2J3(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体外实验方面,设空白组、乌头碱组、鞣花酸组、甘草苷组与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合用组,利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其对细胞数目、DNA含量、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同时检测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体内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制草乌组大鼠血清中CK、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  相似文献   
133.
浅Ⅱ度烧伤为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由于生长层部分受损 ,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体 ,如汗腺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如无继续感染 ,一般经 1~ 2周左右愈合 ,亦不留瘢痕 ,可有时间不等的色素沉着〔1〕,浅Ⅱ度烧伤如在面部 ,色素沉着直接影响人们的容貌 ,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1 995年 1月~ 2 0 0 0年 9月抽取我科室收治面部浅Ⅱ度烧伤 1 0 0例 ,保留疱皮及去除疱皮各 5 0例 ,现就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面部浅Ⅱ度烧伤 ,男 6 0例 ,女 40例 ,年龄 1 8~ 5 0岁之间 ,平均年龄 3 8岁 ,以青壮年居多 …  相似文献   
134.
孙路建 《河北医学》2001,7(8):742-743
色素膜恶性黑色素瘤 ,多发生于 50~ 70岁的老年人 ,临床上比较少见 ,易误诊、漏诊。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 11例 ,其中 4例误漏诊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性 3例 ,女性 1例 ,右眼 2例 ,左眼 2例 ;年龄最大者 59岁 ,最小者 4 4岁 ,平均 52 .5岁。全球内恶性黑色素瘤 1例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2例 ,睫状体黑色素瘤 1例。1.2 眼部表现及初诊情况 :全球内恶性黑色素瘤 1例 ,左眼 ,男 ,4 4岁 ,视力Vod为 5.0 ,Vos无光感 ,左眼疼痛伴同侧头痛剧烈 ,角膜点状浸润混浊 ,虹膜前粘连 ,晶体前纤维渗出 ,…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姜黄属4种中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方法 以高效毛细管柱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结果 本法能准确测定莪术醇的含量,回收率为101.4%,RSD为0.4%,还测定了4种姜黄属药物(温郁金、姜黄,桂莪术,蓬莪术)中莪术醇的含量,发现4种药材中莪中醇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为姜黄属药材质量的分析控制提供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6.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我们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经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分得并通过波波谱分析鉴定了12个化合物。结果:它们分别为2,3,4,9-tetrahydro-1-methyl-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acid(Ⅰ);thymine-2-desoxyribofuranoside(Ⅱ);ethyl-α-D-lyxofuranoside(Ⅲ);kaempferol-3-O-rutinoside(Ⅳ);syringin(Ⅴ);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Ⅵ);safflor yellow-A(Ⅶ);carthamin(Ⅷ)和阿魏酸,对羟基玻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结论:化合物Ⅰ,Ⅱ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Ⅶ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鉴别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32种蛇类。方法:收集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对样品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电泳后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Aligner11.0.1软件对峰图质量进行比对、拼接,利用MEGA11.0软件对各物种碱基进行分析,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NJ系统聚类树显示,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32种均独立聚为一支,眼镜蛇科与蝰科聚为一支,并与游蛇科并列聚类。游蛇科黄环林蛇、颈棱蛇与眼镜蛇科聚为一支,游蛇科赤链华游蛇、环纹华游蛇、草腹链蛇与蝰科聚为一支,锦蛇属玉斑锦蛇、黑眉锦蛇、百花锦蛇未聚为一支。结论:利用DNA条形码COⅠ基因能够准确鉴定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32种蛇类,赤链华游蛇、环纹华游蛇、草腹链蛇、黄环林蛇、颈棱蛇、玉斑锦蛇、百花锦蛇、黑眉锦蛇、宽吻水蛇、铅色水蛇、中国沼蛇、渔游蛇的种属归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8.
张莹莹  张萱  李文春  陈绍田  陈佳 《中草药》2023,54(14):4420-4426
目的 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姜黄根部热水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黄酮G(1)、姜黄酮H(2)、11-羟基-红没药-1,3(15),9-三烯(3)、香草醇(4)、甜没药姜黄醇(5)、甜没药姜黄醇B(6)、intermedin B(7)、longpene C(8)、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2-二醇(9)、(±)-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互为差向异构体;化合物910为首次从姜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9.
色素标记乳腺小肿瘤术前定位2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清峰  胡彬 《安徽医学》2001,22(5):54-54
我科于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术前超声,钼靶摄片及红外线检查术前定位,对肿瘤表面注入无害色素进行标记,经过27例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0.
基因步移在分离蚊虫细胞色素P450启动子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快速扩增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N3基因(CYP6N3)上游启动子区序列。方法:根据本室已获得的白纹伊蚊CYP6N亚家族新成员CYP6N3全长cDNA的5′-末端核苷酸序列,设计2个反向特异引物(GSP1和GSP2),利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Dra I、EcoRV、PvuⅡ和Stu I分别消化白纹伊蚊溴氰酯抗性株高分子量基因组DNA,消化产物与适配子连接产生4种消化的DNA库(DL1、DL2、DL3及DL40,并分别以此为模板,进行基因步移。用特异引物GSP1与适配子引物AP1进行第1步PCR扩增,然后再以第1步PCR产物为模板、用内部特异引物GSP2与内部适配子引物AP2进行第2次PCR扩增。结果:第1步PCR结果显示:在上述4种消化文库中分别扩增出约806、2190、2206和3076bp的特异条带;第2步PCR结果与第1次PCR相类似,但各泳道主带扩增效率明显升高。结论:本实验已成功地获得了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N3上游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及其4种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此外还对基因步移法是在昆虫细胞色素P450多样性及其参与杀虫剂抗性分子机理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