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59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叶天士系清代杰出医家,学识渊博,精于治疗。其门人搜集其临证资料,编撰成《临证指南医案》一书,笔者试就叶氏治疗情志病变方面特色,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2.
透热转气为温热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之为“清营泄热”、“凉营解毒”、“凉营透热”或“清气凉营”等。近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中,温病理论体系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对营分证治疗大法透热转气问题,则互有出入。大体有以下三点: ①、认为营分证的治疗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邪之品,以冀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103.
“甘温除热”法,创始于元季李东垣,已为众所俗知。然而,清代叶天士对“甘温除热”法的发挥,今人殊多忽略。兹择其要者,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同道。 (一) “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东垣补中益气汤,用以补脾益气,使“土厚则阴火自伏”而虚热得除,这已成为历来医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4.
钱月慧 《江苏中医药》2014,46(10):15-16
叶天士认为络病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或痰阻,提出辛味通络等用药诸法,临床喜用辛香药,善用虫类药,巧用血肉有情之品,善用药对,妙用藤类。分析叶氏治疗络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5.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106.
清代医家叶天士擅长治疗脾胃病,他的诊治思想有:首倡脾胃分治,力主甘润养胃;重视中焦气机,通降抑木治胃;多种治法并用,共奏奇效殊功;施用剂量服法,善于小量久服;慢性疑难杂症,治从脾胃入手。  相似文献   
107.
竹叶一药,明清以前,古代所用淡竹叶、竹叶均是指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但到清代,淡竹叶与竹叶还有混用现象,要注意处方分析和药用考定。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本草经解》竹部详细记载了木本植物竹叶的性味功用,并制方:“竹叶同陈皮,治上气发热。同石膏、知母、甘草、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壮热口渴。”在考证篇:竹叶项详述淡竹叶的真伪品种和临床性效之区别点。  相似文献   
108.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新安医家叶天士、王任之治疗中风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两医家治疗中风用药,发现两医家在单味药用药频次、多味药组合频次、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再分析不同点与两医家学术思想可能的相关性,对挖掘两医家治疗中风的用药特色和规律以及临床可参考的新的组方进行阐释。并通过对比研究,为中医传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和开发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110.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