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5篇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3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口服别嘌醇片,每次100~200 mg,日3次,1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及血塞通注射液,2周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健脾祛湿、温肾化瘀中药内服,日1剂,水煎服,1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7.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抑制尿酸产生和促进尿酸排泄,使血尿酸降低,控制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相似文献   
102.
1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420μmol/L),尿酸盐沉着于关节及其他结缔组织,而引起痛风,若尿酸盐沉着在肾小管间质中则可引起尿酸性肾病,使肾功能受损。我院近两年利用药用炭片强大的物理吸附作用治疗  相似文献   
104.
周荣珍 《吉林医学》2013,(27):5597-5598
目的:考察秋水仙碱与别嘌醇合用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接受秋水仙碱和别嘌醇的联合给药治疗,B组接受秋水仙碱的单独给药治疗。8周后对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秋水仙碱与别嘌醇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的单独使用。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的单独使用,但整体而言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然较高。结论:秋水仙碱与别嘌醇联合应用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应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例的致敏药物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询该患者的病程记录、执行医嘱、护理记录单,结合有关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文献资料,对可疑药物进行分析,并探讨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原因及临床进展。结果:患者的死亡原因高度怀疑与别嘌醇相关。结论:药物超敏反应发病严重且危及生命,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对药物超敏反应的早识别、早治疗;对于高危药物的使用,临床工作中需密切监护,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案例的分析,获得近年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及治疗的总体趋势、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院临床110例案例,总结归纳别嘌醇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案例共110例,其中死亡4例(3.6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皮肤-黏膜反应,占100%,其主要表现为药疹。其次是发热,血液系统损害、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使用该药时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07.
摘 要别嘌醇作为一种降尿酸药物,因其经济、有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发挥降尿酸作用的同时,别嘌醇也被报道可能导致皮肤严重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 us adverse reactions,SCAR)。本文整理了别嘌醇诱发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其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别嘌醇致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3月就诊的15例别嘌醇致药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醇所致药疹类型为:多形红斑型7%、重症多形红斑型4例、红皮病型2例、大疱表皮松解型1例,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1例,其潜伏期平均12.6d,病情重(8例为重型药疹)、肝肾受累常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治疗时间长(平均住院日28.6d)、1例死亡。结论别嘌醇致药疹应引起重视,治疗应用确诊后应立即使用糖皮质激素,早期、足量给药,维持较长时间,缓慢减量为宜。  相似文献   
109.
110.
摘 要 目的:别嘌醇为对照分析并评价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通过报告比值比(ROR)对比非布司他的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的8 447 806份ADE报告中,以非布司他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5 953份,以别嘌醇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72 569份。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390例,别嘌醇5 917例。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ROR=1.08,95%CI(0.96,1.22)]、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 [ROR=0.87,95%CI(0.74,1.03)]、卒中[ROR=1.23,95%CI(0.75,2.01)]、心肌梗死[ROR=0.77,95%CI(0.59,1.00)]、其他血栓栓塞事件[ROR=0.92,95%CI(0.73,1.16)]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R=1.37,95%CI(1.16,1.61)],提示非布司他每导致1例ADE,该病例的死亡风险比别嘌醇高37%。结论: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增加了报告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但并未增加患者的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本研究主要结局与此前研究基本一致,仍需要后续研究对其关联性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