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18篇
  免费   1285篇
  国内免费   1179篇
耳鼻咽喉   99篇
儿科学   224篇
妇产科学   206篇
基础医学   755篇
口腔科学   109篇
临床医学   4921篇
内科学   2606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784篇
特种医学   18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5855篇
综合类   6963篇
预防医学   1519篇
眼科学   100篇
药学   2210篇
  43篇
中国医学   773篇
肿瘤学   795篇
  2024年   165篇
  2023年   648篇
  2022年   653篇
  2021年   739篇
  2020年   705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13篇
  2014年   1139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1608篇
  2011年   1903篇
  2010年   1735篇
  2009年   1856篇
  2008年   2317篇
  2007年   2107篇
  2006年   2089篇
  2005年   1788篇
  2004年   1402篇
  2003年   1189篇
  2002年   998篇
  2001年   751篇
  2000年   539篇
  1999年   393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黄春华 《微创医学》2006,1(2):106-1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美国现在约有560万COPD患者,是美国病死率最高的4种疾病之一。近年对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02230名成年人调查显示:COPD约占15岁以上人群的3%,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为500—1000万。现将有关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原位肝脏移植术(OLT)中持续输注多巴胺或多巴胺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血液动力学、组织氧代谢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OLT的患者30例,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 (n=15)。A组:术中持续输注多巴胺,初始输注速率为1-3μg·kg-1·min-1;B组:术中持续输注多巴胺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初始输注速率分别为1-3μg·kg-1·min-1和0.03μg·kg-1·min-1,多巴胺输注速率不超过5μg·kg-1·min-1;术中两组均调节输注速率维持MAP 60-80 mm Hg。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肝期1 h、无肝期1 h、新肝期1h和术毕测定血液动力学、组织代谢和肾功能指标。结果两组HR、 MAP均维持较平稳。无肝期两组CVP、MPAP、PAWP、CO、CI、DO2、VO2降低(P<0.05);SVR和SVRI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术中PVR、PVRI、pH及SvO2均较平稳。乳酸浓度增高并持续到术毕。两组术中Cr和BUN均在正常范围,B组总尿量高于A组(P相似文献   
23.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再感染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拉米夫定的应用已使乙肝相关性肝病成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但是,HBIG及拉米夫定用于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存在不少缺点。同时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的受者也可以通过输血、供肝及其他途径感染乙肝。因此,寻找更经济、有效、安全可靠、更具潜力的预防策略,减少或停用HBIG及拉米夫定,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目标,而乙肝疫苗即是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对就近年来乙肝疫苗用于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估增强减影在脊椎转移瘤MR 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脊椎转移瘤病人进行MR I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0.1 mmol/kg),然后用T1W I增强后的图像与增强前的图像进行减影。通过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以及肿瘤边界清晰程度的比较,对MR I减影与否进行评估。结果MR I对比增强减影图像比传统的T1W I增强图像显示更清晰、更直观。所有脊椎转移瘤图像MR I减影的CNR和SNR比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CNR和SNR高。MR I减影CNR为155.05±24.73(x±SD),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CNR为11.11±14.26(t=35.65,Ρ<0.001)。MR I减影SNR为192.82±32.89(x±SD),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SNR为46.03±28.22(t=23.95,Ρ<0.001))。MR I对比增强减影图像比传统的T1W I增强图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椎转移瘤的边界和侵犯情况(2χ=29.34,Ρ<0.005)。结论MR I增强减影为探查和评估脊椎转移瘤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5.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胜  陈宇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695-2695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诺-许兰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侵犯细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胃肠道、关节及肾脏病变,少数还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为了探讨HSP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4例HSP患儿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6例)和非糖尿病组(62例)。以术前和术后可能的9个危险因素作为分析指标,进行这些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有无肝硬化及肝硬化的程度、术前糖耐量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激素的使用时间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术前肝硬化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硬化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DM的发生率高于代偿期。术前糖耐量异常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激素半年内撤离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年内未撤离者。而两组患者的年龄、HBV的感染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硬化、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糖耐量异常,长期使用激素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218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在移植肝恢复血液灌注后1h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浓度(定义为基础肝功能),同时采用组织气体分析仪测定肝组织的氧分压,并取肝组织活检,计算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分别对上述3项指标进行评分,再根据各指标得分之和将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划分为5级(0~Ⅳ级),统计围手术期(术后2周内)、术后近期(术后2周至1个月)、术后中远期(1个月以上)的患者死亡率。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0级者157例(A组),死亡7例(4.5%),71.4%(5/7)死于术后3-6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Ⅰ级者25例(B组),死亡5例(20.0%),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Ⅱ级者23例(C组),死亡5例(21.7%),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Ⅲ级者8例(D组),死亡7例(87.5%),85.7%(6/7)死于术后1个月内;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Ⅳ级者5例(E组),全部死亡,80.0%(4/5)死于术后1个月内。A组各期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和D组、E组(P〈0.01);B组、C组间各期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各期死亡率均低于D组、E组(P〈0.05)。结论基础肝功能、组织氧分压以及水变性和坏死细胞百分比三项指标可基本反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评级达Ⅲ~Ⅳ级者术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9.
陈荣新  叶胜龙 《肝脏》2006,11(4):290-290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Josep M.uovet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HCC治疗有效的证据。早期发现的HCC患者可以接受根治性治疗方法如肝切除术、肝移植和经皮消融术。在高度选择的患者中,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效果最好(5年生存率为60%~70%),从意向治疗和前瞻性角度,认为其是首选方法。如果不能手术,可以选择局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移植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者的磁共振检查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发热以及尿黄等症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胆红素升高.经B型超声波检查不能明确原因,采用磁共振(MRI、MRA和MRCP)检查,明确肝动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动脉闭塞2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各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4例,其中1例伴胆汁瘤形成;肝门水平非吻合口狭窄6例;肝坏死2例;肝包膜下血肿及右肾上腺出血各1例;均显示不等量的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肝门部水肿。结论磁共振一次检查可显示肝内外的多种结构,能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丰富的肝脏、血管、胆道以及肝外结构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