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064篇
  免费   15214篇
  国内免费   7161篇
耳鼻咽喉   5486篇
儿科学   2101篇
妇产科学   3738篇
基础医学   7562篇
口腔科学   5710篇
临床医学   82645篇
内科学   27814篇
皮肤病学   1413篇
神经病学   9675篇
特种医学   133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5篇
外科学   51841篇
综合类   147053篇
预防医学   26678篇
眼科学   12183篇
药学   61970篇
  953篇
中国医学   26678篇
肿瘤学   7441篇
  2024年   2329篇
  2023年   9509篇
  2022年   7877篇
  2021年   10725篇
  2020年   11298篇
  2019年   11863篇
  2018年   5390篇
  2017年   10321篇
  2016年   11123篇
  2015年   12833篇
  2014年   24520篇
  2013年   23870篇
  2012年   29692篇
  2011年   31844篇
  2010年   30012篇
  2009年   28488篇
  2008年   31367篇
  2007年   29364篇
  2006年   25284篇
  2005年   27130篇
  2004年   21995篇
  2003年   21423篇
  2002年   16127篇
  2001年   13113篇
  2000年   9332篇
  1999年   7311篇
  1998年   5813篇
  1997年   5339篇
  1996年   4661篇
  1995年   3814篇
  1994年   2964篇
  1993年   1734篇
  1992年   1539篇
  1991年   1407篇
  1990年   1059篇
  1989年   1038篇
  1988年   267篇
  1987年   284篇
  1986年   187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73-775
目的分析研究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其中予以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为参照组,予以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预后疗效、术后颅内感染情况、血肿清除情况和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工作中应用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感染情况的发生,更大程度上清除血肿,提升手术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联合在ICU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镇静、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ICU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例)和观察组(n=31例)。两组均采用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比较两组镇痛镇静效果、镇静剂使用剂量、苏醒及达到镇静所需时间、血流动力学水平及安全性。结果:两组T2、T3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40±0.31 vs 2.43±0.32和2.01±0.12 vs 2.05±0.15)、Ramsay量表评分分别(3.21±0.35 vs 3.20±0.33和3.01±0.25vs 3.00±0.24)均低于T1时间点(VAS评分2.94±0.69 vs 2.96±0.71;Ramsay量表评分3.57±0.61 vs 3.58±0.62)(P0.05);观察组右美托咪啶联合芬太尼镇痛镇静达到镇静所需时间(34.29±3.56) min长于对照组(23.63±3.21)(t=5.535,P=0.043);观察组镇静剂使用剂量(220.59±15.25)μg、苏醒时间(3.29±0.69)min均少(短)于对照组镇静剂使用剂量(386.44±18.92)μg、苏醒时间(7.56±1.21)min(t=6.294、6.092,P=0.023、0.025);两组T1、T2时间点心率[观察组T1(88.47±9.76)次/min、T2(86.41±9.43)次/min;对照组T1(89.53±10.41)次/min、T2(87.46±9.58)次/min]均高于T0时间点[观察组(78.78±4.35)次/min、对照组(79.12±4.41)次/min](P0.05);观察组T1、T2时间点MVP(79.58±5.71、87.53±6.76)mmHg高于对照组(74.12±4.69、75.26±5.61)mmHg(t=9.613、7.223,P=0.011、0.01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与对照组的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4, P=0.643)。结论:将右美托咪啶联合芬太尼用于ICU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能获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缩短苏醒及达到镇静所需时间,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硬膜下积液治疗经验。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7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影像学特征鉴别积液是否为血性,将患者分为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例)和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例)。根据积液是否为血性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法。 结果9例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接受钻孔外引流手术,8例积液消退,另外1例无效,之后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后治愈。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中14例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12例有效,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术前合并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均有效;另外2例最初接受积液外引流,无效,之后行硬膜下腹腔分流后积液消退。 结论对于硬膜下积液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积液是否为血性,是否合并脑积水。血性积液采取钻孔外引流,非血性积液采取硬膜下腹腔分流,合并脑积水的积液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方式,给予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并探讨护理干预对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以及疗效优良率。结果实验组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低(P <0.05)。实验组的优良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1.67%(P <0.05)。结论对需接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并有效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目的 探讨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联合 ERAS 治疗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1 月至2018 年 10 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干预的 92 例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根 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孔加一孔手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组39 例及常规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 组 53 例,对比两组围术 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且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下切缘、清扫淋巴结数量及 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单孔加一孔手术联合ERAS 组较常规手术联合ERAS 组,总切口长度更短 [(6.7±1.1)cm 比(8.5±1.3)cm,P=0.000],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更早 [(22.2±5.2)h 比(27.1±7.9)h,P=0.001],首次排便 时间更早[(70.2±19.8)h比(83.1±20.4)h,P=0.005],术后第一天C反应蛋白值更低[(43.5±28.6)mg/L比(57.2±33.2) mg/L,P=0.038],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7.0±1.7)d 比(8.1±2.1)d,P=0.010],且术后 2~4 天疼痛评分更低(P < 0.05)。 结论 经验丰富的腔镜医师采用单孔加一孔手术治疗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并联合 ERAS 干预是安全可行的,且单孔加一孔 手术可减低操作难度,具有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辅助性T细胞(Th)Th1/Th2比值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95例结直肠癌术后合并感染性并发症患者为感染组,95例术后未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结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d、7 d晨起空腹外周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验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含量及Th1/Th2比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WBC、PCT和Th1/Th2比值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3 d、7 d,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外周血Th2细胞含量、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Th1/Th2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 ROC曲线显示,术后3 d、7 d,PCT、Th1/Th2比值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AUC均>0.80。PCT联合Th1/Th2比值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指标单独诊断相近。结论 PCT和Th1/Th2比值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快速、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