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0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74篇
中国医学   110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研究3种不同类型的马铃薯三糖五环三萜能否通过抑制H5N1流感病毒进入靶细胞,作为潜在的新型抗流感药物进行研发。方法以马铃薯三糖薯蓣皂苷衍生物1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3个目标化合物,利用建立的H5N1假病毒活性检测方法,测试化合物的抑制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1a、1b和1c对源自A/Thailand/Kan353/2004的H5N1假病毒毒株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化合物1b的活性最好,其IC50达到(1.25±0.22)μmol·L-1。结论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将先导化合物1结构中的薯蓣皂苷苷元替换成五环三萜苷元后可提高其抗病毒活性;五环三萜的苷元类型对抗病毒活性有重要影响,乌苏烷型的五环三萜为苷元其抗病毒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62.
目的:进行枇杷叶中五环三萜酸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方法:称取干燥粉碎的枇杷叶5g,以乙醇为溶剂,水浴中回流、过滤,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得到浸膏,浸膏用乙醇溶解、稀释,经香草醛显色后,在548nm处测定紫外吸收。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水浴温度(60℃、70℃、80℃、90℃)、提取时间(2h、3h、4h、5h)、料液比(1∶10、1∶15、1∶20、1∶25、1∶30)、乙醇浓度(60%、70%、80%、90%)的影响,并进行了L16(44)的正交实验。结果:以乌索酸为对照建立标准曲线,曲线方程为A=0.021C+0.0249,相关系数r2=0.9995,线性范围为10~50μg/mL,线性关系良好。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体积为90%,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5h,料液比为1∶20为最佳提取条件。在该条件下进行提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枇杷叶中总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含量约为1.32%。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枇杷叶中五环三萜酸类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63.
荚蒾属植物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以vibsane型二萜、环烯醚萜等萜类成分为主,还有黄酮、木脂素、酚类和植物甾醇等成分,药用价值很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荚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整理,旨在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姜洋  孙菲菲  詹亚光  范桂枝 《中草药》2019,50(15):3681-3686
目的分析外源一氧化碳(CO)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累积的影响。方法在白桦悬浮细胞培养的第8天添加5、10、20、30μmol/L的CO供体高铁血红素处理0.25~8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白桦三萜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除20和30μmol/L CO处理2 d后显著降低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外,CO处理未对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除30μmol/L CO处理提高pH值和丙二醛含量外,CO处理未对pH值和丙二醛含量产生显著影响。CO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三萜、白桦酯醇和齐墩果酸含量,其中,30μmol/L CO处理1 d时三萜积累量达最大值,为同期对照的1.3倍;10μmol/L CO处理4 d时白桦酯醇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1.5倍;10μmol/L CO处理2 d时齐墩果酸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4.2倍。三萜合成关键酶FPPS、LUS、CAS1、CAS2和β-AS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O对白桦三萜累积的促进作用。结论 CO处理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相似文献   
65.
海藻羊栖菜全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思玉  向俊  汪玉梅  韦霞  冯婵  范倩  张翠仙 《中草药》2019,50(23):5670-5676
目的研究海洋中药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和ODS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NMR、MS、ORD等)并与文献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羊栖菜全草的5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依次为羽扇豆酮(1)、鲍尔山油柑烯酮(2)、β-香树脂酮(3)、α-香树脂酮(4)、黑麦草内酯(5)、异黑麦草内酯(6)、(3S,5R,6S,7E)-5,6-环氧-3-羟基-7-大柱香波龙烯-9-酮(7)、(R)-去氢催吐萝芙醇(8)、24-乙基-4,24(28)-胆甾二烯-3-酮(9)、岩藻甾醇(10)、29-氢过氧基豆甾-5,24(28)-二烯-3β-醇(11)、24-氢过氧基-24-乙烯基胆甾醇(12)、马尾藻甾醇(13)、(24R)-豆甾-5,28-二烯-3β,24-二醇-7-酮(14)、二氢槲皮素(15)、金色酰胺醇乙酸酯(1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7)、单棕榈酸甘油酯(18)、棕榈酸甲酯(19)。结论从羊栖菜全草中分离并确定的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及倍半萜类、高度氧化甾醇和生物碱等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7、8、14~19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建立阿里红中齿孔酸及其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三萜酸含量;采用HPLC测定齿孔酸含量。色谱柱为RP-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68∶ 32),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 3批阿里红药材中齿孔酸含量分别为2.3%,2.6%,3.1%;总三萜酸含量分别为27.2%,32.1%,35.9%。结论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简便,可为定量评价阿里红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邓瑞雪  黄玉阳  许艺凡  刘普 《中草药》2021,52(6):1555-1561
目的研究宽苞糙苏Phlomis umbrosa var. latibracteata根降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用有机波谱手段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苞糙苏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糙苏醛A(1)、糙苏酮(2)、糙苏四醇A(3)、糙苏四醇B(4)、糙苏六醇A(5)、糙苏六醇B(6)、糙苏六醇C(7)、糙苏六醇D(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6~8为首次从宽苞糙苏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8.
娄云云  牟龙  黄亚萍  张健  殷志琦  潘珂 《中草药》2021,52(7):1872-1876
目的对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的总皂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现代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绞股蓝的总皂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葫芦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葫芦素L-2-O-{[a-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25-O-β-D-吡喃木糖苷(1)、葫芦素L-2-O-[α-L-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绞股蓝葫芦皂苷A。  相似文献   
69.
肖瑾  肖珊  罗姣  鲁曼霞  卢茂芳  刘向前 《中草药》2021,52(6):1834-1843
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是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五加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药理学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化学结构特征、植物来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天然来源的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及五加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var. gracilistyl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色谱方法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谱学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研究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五加地上部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降羽扇豆烷型三萜3α,4α,11α-三羟基-23-降羽扇豆-20(29)-烯-28-酸(1)和4个已知羽扇豆三萜3α,11α-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2)、23-氧-3α,11α-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3)、23-氧-3α-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4)和3α-羟基羽扇豆-20(29)-烯-23,28-二酸(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印象酸。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骨肉瘤143B细胞无显著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