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2篇
  免费   674篇
  国内免费   47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35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1407篇
内科学   25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13篇
特种医学   648篇
外科学   3203篇
综合类   2321篇
预防医学   22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417篇
  17篇
中国医学   1116篇
肿瘤学   9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69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858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752篇
  2011年   710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为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1阶段椎管内L1~4神经前根排列及纤维数、C7神经转移路径距离及坐骨神经可切取长度及远端纤维数。结果:一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跨越椎体中线的长度为(2.4±0.58)cm,可与对侧C7神经编织成束。在L1节段,L1~4神经前支可辨认并能编织成束供吻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可切取长度(52.35±2.60)cm,(48.20±2.37)cm能够满足C7至L1段椎管的距离(48.35±3.36)cm。一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纤维数(26856±112),(25700±156)大于一侧腰L1~4神经前支纤维数(20766±354)。结论:坐骨神经可选择为颈7神经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桥接神经,双侧C7神经可经椎体前通路编织成束作为动力神经源,在L1阶段椎管内吻合L1~4腰神经前根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2.
腰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具成人腰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的结构。椎间关节囊的前、后壁紧张,上、下壁松弛.关节腔的上、下两极被滑膜皱襞填充.关节滑膜内有神经纤维,可能与痛觉有关.当关节运动和多裂肌收缩不协调时,滑膜皱襞可能被嵌于椎间关节面之间而导致腰背痛.  相似文献   
103.
胸腰脊神经根鞘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了探讨腰腿疼痛等疾病与脊神经根鞘的关系。方法:用巨视解剖和游标卡尺测量法对15具尸体的胸腰脊神经根鞘进行了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①左、右胸腰脊神经根鞘长度和横径基本对称;②T1根鞘长度和横径大于其它胸神经根鞘,接近L2水平,L3~L5根鞘长度和横径大于其它胸腰神经根鞘,尤其L5更为突出;③胸腰脊神经根鞘开口式,由上向下,由2~3孔逐渐减至1孔。结论:①T1、L2~L5脊神经根鞘既长又粗,与周围接触范围大,受损危险增大;②根鞘开口式孔数由上向下减少,发生在鞘内的炎症和肿瘤引起前、后根同时受累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介绍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腰椎间盘手术的局麻方法—脊神经后支阻滞法。方法 :0 .5 %普鲁卡因 10 0ml和 2 %利多卡因 2 0ml混合备用。先在切口处皮内注射 5ml麻药 ,再于开窗侧阻滞 5根脊神经后支主干 (上 3下 2 ) ,麻药用量 3~ 5ml。脊神经后支主干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其体表投影点的确定方法是通过上下棘突连线的上中 1 3交界点作一水平线 ,该线是横突的上缘线的体表投影 ;旁开腰 1棘突 2cm取一点 ;再旁开腰 5棘突 3cm取一点 ;通过这两点作一直线 ,该线与各横线的交点即为各脊神经后支主干部的发出点。结果 :40 63例麻醉效果 :优 72 .2 % ,良 2 4.6% ,中 3 % ,差 0 .2 %。效果差者 ,经静脉使用镇痛镇静类药也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腰椎间盘手术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经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5.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8-year-old girl with Klippel-Feil syndrome (KFS) associated with frontonasal dysplasia, Sprengel deformity and postaxial polydactyly. These findings are tentatively explained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mutant gene for KFS with broad action in the morphogenesis of the skeletal system.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30例。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超声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及硬膜损伤,骨水泥无严重渗漏,术后复查X线、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随访10~21个月,平均(16±2.11)个月,神经受压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7.01±1.44)、术后6个月随访为(3.00±0.57)、末次随访为(2.23±1.19);JOA评分术前为(9.98±5.64)、术后6个月随访为(17.99±1.41)、末次随访为(18.42±1.47);ODI评分术前为(0.64±0.24)、术后6个月为(0.27±0.07)、末次随访为(0.22±0.09)。三项评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或CT显示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椎间融合器无下沉,椎间融合满意,融合率为86.7%。结论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能够提高螺钉对伴有骨质疏松的椎体的握持力,防止椎弓根螺钉松动,保证较高的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7.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8.
椎间盘部分切除对腰椎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椎间盘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本症的治疗。本文采用有限元素分析法观察了椎间盘部分切除前后腰椎应力分布的改变。本研究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椎体上下缘的中央部位承受较大的应力;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椎体上下缘的侧方承采应力大于中央部分。这些结果表明,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可引起腰椎应力分布紊乱,出现应力集中,引起骨质增生,从而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9.
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测胸腰椎椎弓根形态结构特征 ,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测量 31例成年男性椎骨T1~L5的横径、矢径、椎弓根间距及椎弓根通道长度。结果 横径 :T1~T6逐渐变小 ,T6~T12 逐渐增大 ,L1和L2 小于T12 ,L2 ~L5逐渐增大 ;矢径 :T1~T3 逐渐增大 ,T4~T7均小于T3 和T8,T7~T12 又逐渐增大 ,L1~L3 逐渐变小 ,L3 ~L5又逐渐增大 ,T1~L5均明显大于其横径 (P <0 0 1) ;模仿弓根通道长 :T1~T10 逐渐增长 ,T11和T12 均较T10 和L1短 ,L1~L4逐渐增长 ,L5较L4短 ;椎弓根间距 :T1~T4逐渐变窄 ,T5~L5逐渐增宽 ;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 ,结合影像学资料 ,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110.
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形态变化与椎弓根外固定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测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变化,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CT扫描,观测椎弓根形态变化及椎体旋转程度,主动脉位置变化等;对过窄或变形严重的椎弓根行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观察效果。结果:CT扫描发现,侧凸患者凹侧椎弓根直径明显窄于凸侧椎弓根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及凸侧椎弓根直径都明显小于相应肋骨.椎弓根单元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呈楔形变,主动脉位置相对向后外侧移位;临床选择5例侧凸病人共24个胸椎弓根过细(小于2mm)或变形严重不适合经椎弓根内固定,而对这部分椎弓根行椎弓根根外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经3,6及12个月随访无螺钉拔出或松动,无矫正度丢失。结论:脊柱侧凸病人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在脊柱侧凸病人中应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可靠等优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