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2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359篇
耳鼻咽喉   143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861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840篇
内科学   1144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1087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281篇
综合类   113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515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028篇
  6篇
中国医学   1543篇
肿瘤学   15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565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97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81篇
  1981年   80篇
  1980年   62篇
  1979年   51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42篇
  1976年   45篇
  1974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膝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肥胖人群增加而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目前采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类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等对症治疗手段作用有限,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杜仲是治疗KOA常用且有效的中药之一,但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未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运用。杜仲在KOA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京尼平苷、杜仲苷/桃叶珊瑚苷)、木脂素类(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黄酮类(槲皮素、紫云英苷、黄芩素、金丝桃苷、山柰酚)、苯丙素类(绿原酸)、杜仲多糖等化合物,他们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等Janus激酶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等信号通路,来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抗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软骨细胞、平衡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等,控制KOA病情进展。该文对杜仲及其有效成分在KOA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KOA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脊髓损全国各地患者撑起动作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撑起问卷表形式分析影响撑起动作完成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撑起动作正确完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重心的调查问题。结论:实施撑起动作时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片增强镇静催眠药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为临床增添了一个中西药结合的镇静催眠合剂提供药理依据.方法应用抖笼换能器法观察藿香正气片对小鼠的自发活动的影响.由此观察藿香正气片与镇静催眠药的协同作用.测定藿香正气片与镇静催眠药对小鼠的入睡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的作用.两个实验均分成四组,生理水组、藿香正气片组、安定组、安定+藿香正气片组.结果1.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1)藿香正气片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安定组与安定+藿香正气片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藿香正气片增强镇静催眠药对小鼠的睡眠作用.(1)藿香正气片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藿香正气片+安定组与安定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藿香正气片与安定合用对镇静及催眠确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液中干燥法制备羟甲酰胺微囊及其缓释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的羟甲酰胺微囊的性质.方法正交实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大小分布等,以体外溶出试验研究其缓释性.结果所得微囊粒径在100~800μm,载药量为53.8%,8h释放百分率为85%.结论液中干燥法制备的羟甲酰胺微囊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及机制.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观察用后扭体反应数,舔小足潜期及组织NO含量的变化.结果:苦参碱侧脑室注射(icv)0.25,0.5nm/kg,ip或iv3.75,7.5,15,30mg/kg均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数,并呈量效关系;ip与iv同等剂量的苦参碱,对小扭体反应的抑制欧以iv为强,给药后各时段的ip抗扭体半数有数量(ED50)均大于iv抗扭体ED50,ip苦参碱7.5,30mg/kg可显著降低醋酸致痛小鼠脑组织NO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苦碱延长小鼠舔小足潜伏期的作用可被沦钙所拮抗,而被维拉帕米所增强.结论: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影响Ca^2 内流和减少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葛根总异黄酮(TIP)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0月龄SD大鼠,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7d,每天igTIP100和20mg/kg,并设假手术组(Sham)、模型对照组(OVX)和尼理论联系实际是性组(E3),在给药4和7个月时,测定大鼠全身骨矿总量(BMC)和骨矿密度(BMD)及骨生物力学强度等。结果(1)和OVX组相比,TIP大剂量组在给药4个月时BMC和BMD分别提高14.6%和12.1%,7个月时分离提高6.8%和14.2%;小剂量组4个月时分别提高7.8%和6.9%,7个月时分离提高8.65和14.95。(2)TIP大、小剂量组股骨相对体积质量分别提高3.8%和3.4%;胫骨相对休整质量提高6.8%和6.3%,股骨Ca盐密度均提高15%以上。(3)TIP大、小剂量组股骨最大负荷分别提高16.1%和9.1%;结构强度分别提高19.4%和12.5%,(4)TIP使大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结论TIP对去卵巢引起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和它的弱雌激素样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黄连素对心脏衰竭的发生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L angendorff法灌流离体心脏 ,用维那帕米造成急性心衰 ;比较用黄连素和不用黄连素的心脏心衰程度的差异。结果 用黄连素 (10 - 6 mol/ L)灌流心脏后再用维那帕米致衰 ,此时心衰发生的程度明显轻于未用黄连素组 (P<0 .0 0 1)。结论 黄连素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急性胃肠炎指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甚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可能与感染、炎症、肠道菌群、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等有关。现代医学治疗胃肠炎虽能控制病情,但易致胃肠损伤,存在不良反应。中医在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急性胃肠炎属中医“泄泻”“霍乱”范畴,其中湿热内蕴型为其典型病机之一。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是张机治疗湿热下利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化湿、厚肠止利之效。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该方治疗胃肠炎的机制主要与防止病原体侵害、减少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胃肠运动、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结合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对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胃肠炎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黄芪甲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芪甲苷是从黄芪Astragali Radix中提取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代谢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抑制肺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癌症进展。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此外还发现黄芪甲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黄芪甲苷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0.
Community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ractitioner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 promotion agenda, but lack confidence in having effective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HBC) conversations with members of the public. This study reports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train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health psychology to improv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ractitioner self-rated confidence, competence and intention to use five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BCTs) in their HBC conversations. A 2-day behavioural science inter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 plus online learning module was designed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taff across North East Scotland, teaching five evidence-based BCTs (e.g. Action Planning), plus person-centred communication skills. Participants rated confidence, competence and future intention to use the BCTs on likert scales (1–10) pre-course and post-course, and provided acceptability data. 177 participants aged 20–64 took par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course had high acceptability. Paired samples t tests (n = 120 with complete data)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confidence, competence and intention following the course, which remained significant with a conservative analysis (n = 174) assuming no change for missing data.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Action Planning increased most during the course (mean change 3.09). In conclusion, health psychology-based skills training can improve practitioner confidence, competence and intention to use evidence-based BCTs;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to assess practic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