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55篇
  免费   2086篇
  国内免费   787篇
耳鼻咽喉   682篇
儿科学   809篇
妇产科学   303篇
基础医学   2374篇
口腔科学   592篇
临床医学   3117篇
内科学   5931篇
皮肤病学   129篇
神经病学   2003篇
特种医学   1759篇
外科学   4049篇
综合类   3550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273篇
眼科学   188篇
药学   1957篇
  34篇
中国医学   517篇
肿瘤学   75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445篇
  2022年   804篇
  2021年   1248篇
  2020年   1199篇
  2019年   1041篇
  2018年   1101篇
  2017年   913篇
  2016年   999篇
  2015年   1086篇
  2014年   2052篇
  2013年   1976篇
  2012年   1685篇
  2011年   1808篇
  2010年   1444篇
  2009年   1359篇
  2008年   1293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24篇
  2005年   962篇
  2004年   772篇
  2003年   668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63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158篇
  1987年   154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124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122篇
  1981年   93篇
  1980年   75篇
  1979年   81篇
  1978年   45篇
  1977年   39篇
  1976年   42篇
  1975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52.
168例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预防和治疗的经马命。方法 168例中158例进行了172次外科治疗,11例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早期人院Ⅱ度期以上34例采用改良食管腔内置管预防食管烧伤后瘢痕,末切除瘢痕狭窄结肠重建77例,切除狭窄食管胃重建27例,颈阔肌皮瓣修复颈部食管狭窄22例,其他类型手术12例。结果 29例拔出支撑管后治愈(85%);5例再狭窄,其中1例扩张治愈。77例结肠重建术后5例死亡,颈部吻合口瘘14例,吻合口狭窄4例,腹部切口裂开2例。27例胃重建中,吻合口狭窄2例。脓胸1。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狭窄22例中,3例发生颈部瘘。其他手术12例中,1例术后死于肠梗阻。所有生存出院患者均能进普食。 结论 管腔内置管能有效预防食管烧伤后瘢痕形成,根据瘢痕狭窄部位确定食管重建时是否切除狭窄食管。颈阔肌皮瓣是修复颈段食管狭窄或吻合口狭窄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下行颈动脉狭窄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DSA下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年龄42-78岁,无明显肺部疾患及喉罩禁忌症患者,异丙酚(Pmpofol)泵入静脉全麻下插入喉罩完成手术,观察其不同时段的BP(MAP)、SpO2、HR、ECG(ST-Ⅱ)。结果:各时段的BP(MAP)、Sp02、HR、ECG(ST-Ⅱ)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喉罩全麻在行颈动脉狭窄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喉罩全麻颈动脉狭窄造影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4.
高金亮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28-529,57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术前标记腰椎正侧位片定位,于定位棘突间隙后正中偏患侧作长约1.5 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露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平均随访7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5.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和冠脉造影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依据AHA17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显示阴性病例占7.1%(2例),单只病变占21.4%(6例),多支病变占71.4%(20例)。按节段分析,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的冠脉造影检查对检出正常冠脉节段以及狭窄节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肺灌注显像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保护功能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放疗的Ⅲ期NSCLC患者24例,分别行PET-CT和SPECT定位,图像传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根据SPECT图像确定功能肺(FL)和非功能肺(NFL),FL是指放射性计数为最大放射性计数的30%以上(包括30%)的区域,其他区域为NFL。肺灌注受损分为4级:0级,无灌注受损;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肺灌注受损;2级,达1叶肺灌注受损;3级,超过1叶肺灌注受损。根据SPECT图像提供的肺功能信息制定IMRT计划进行优化,尽可能降低FL的照射体积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优化前后的IMRT计划的肺组织剂量参数变化。结果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灌注缺损,其中肺灌注受损1级8例,2级6例,3级10例。根据SPECT提供的肺功能信息优化IMRT计划后WLV和FLV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FLV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优化后WLV10、WLV15、WLV20、WLV25、WLV30和FLV10、FLV15、FLV20、FLV25、FLV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SPECT图像提供的肺功能信息优化IMRT计划以保护Ⅲ期NSCLC功能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7.
上海地区汉族优秀游泳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不同水平优秀游泳运动员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地区85名汉族优秀游泳运动员和90名汉族普通人的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上海地区汉族优秀游泳运动员的ACE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上海和成都地区汉族普通人无明显差异(P>0.05);上海地区汉族游泳运动员和普通人以及成都地区汉族普通人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与高加索人群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01),表现出明显的种族差异性。7名上海地区汉族国际健将ACE基因均为II型,运动水平越高的组别,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频率越高,提示具有II基因型或I等位基因频率高的运动员经过多年运动训练,具有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可能,特别是II基因型的运动员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肾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动脉狭窄(ARAS)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将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4例老年AR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每晚加服氟伐他汀40 mg。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及肾脏血管多普勒超声中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肾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AT),肾动脉峰值流速与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流速之比(RAR)等指标。结果观察期间,两组上述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UAER,PSV,AT,RA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治疗组CRP下降明显(P<0.05,P<0.01),对照组CRP变化不明显(P>0.05)。而且在两组血脂正常的老年ARAS所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也得出类似结果。结论氟伐他汀因降低CRP的致炎效应而改善肾动脉狭窄,且不依赖氟伐他汀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59.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