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087篇
  免费   24031篇
  国内免费   10899篇
耳鼻咽喉   1571篇
儿科学   5951篇
妇产科学   3463篇
基础医学   49427篇
口腔科学   5373篇
临床医学   18823篇
内科学   46504篇
皮肤病学   4099篇
神经病学   24250篇
特种医学   51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1篇
外科学   18962篇
综合类   37596篇
现状与发展   48篇
预防医学   12920篇
眼科学   3192篇
药学   36994篇
  31篇
中国医学   9406篇
肿瘤学   25203篇
  2024年   406篇
  2023年   3562篇
  2022年   5019篇
  2021年   10579篇
  2020年   8749篇
  2019年   9480篇
  2018年   9066篇
  2017年   9365篇
  2016年   9524篇
  2015年   11300篇
  2014年   16457篇
  2013年   18799篇
  2012年   17154篇
  2011年   19949篇
  2010年   16807篇
  2009年   16161篇
  2008年   15719篇
  2007年   14394篇
  2006年   13047篇
  2005年   11502篇
  2004年   9939篇
  2003年   8497篇
  2002年   6543篇
  2001年   5665篇
  2000年   4771篇
  1999年   4292篇
  1998年   3844篇
  1997年   3490篇
  1996年   2979篇
  1995年   2470篇
  1994年   2281篇
  1993年   1905篇
  1992年   1631篇
  1991年   1475篇
  1990年   1212篇
  1989年   1040篇
  1988年   898篇
  1987年   798篇
  1986年   771篇
  1985年   1237篇
  1984年   1182篇
  1983年   830篇
  1982年   924篇
  1981年   718篇
  1980年   607篇
  1979年   488篇
  1978年   381篇
  1977年   300篇
  1976年   277篇
  1975年   19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凋亡相关蛋白Apr-2的克隆、测序及初步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HL-60细胞凋亡模型中克隆凋亡相关蛋白Apr-2编码区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pr-2的结构功能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HL-60细胞凋亡模型,提取HL-60凋亡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获取Apr-2 cDNA编码区全序列,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转化E.coli DH5α,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GEM-TEasy/apr-2,测序正确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入PGEX-4T-2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 IPTG诱导重组蛋白质表达,分析蛋白质在细菌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凝胶自动扫描分析. 结果:序列分析表明,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Apr-2 cDNA编码区序列比较,完全一致.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质的40%以上,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结论:成功的获得了细胞凋亡模型HL-60中Apr-2 cDNA编码区的克隆及其融合蛋白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64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慢性炎症的标志物-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中有28.1%(18/64)的患者CRP超过正常值(正常值为<5 mg/L),平均血CRP12.61 mg/L±4.81 mg/L(5.90 mg/L~21.4 mg/L).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7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37例.心血管疾病组的CRP(7.79 mg/L±6.61 mg/L)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2.14 mg/L±3.59 mg/L)(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CRP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确实存在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sVCAM 1)浓度在不同类型高脂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 6 6例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 1的浓度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高胆固醇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 ,其血清sVCAM 1浓度分别为 (999 81± 16 5 0 3)ng/ml、(10 5 5 4 2± 14 8 6 4 )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高甘油三酯组血清sVCAM 1为 (85 1 32 170 5 9)ng/ml,虽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但均低于高胆固醇组和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 (P <0 0 1) ,高胆固醇组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的血清sV CAM 1浓度比较未显示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 1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 1浓度不同 ,因此 ,血清sVCAM 1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4.
①目的 探讨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KDR的表达与其转移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 PV90 0 0法 ,测定 75例肺癌标本中Flt1、KDR的表达。③结果 肺癌组织中Flt1、KDR的表达较为广泛 ,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上 ,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亦有表达。Flt1、KDR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在间质纤维母细胞中的表达 (χ2 =6 .0 7、5 .88,P <0 .0 5 )。肿瘤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中该两种受体的阳性率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0 .0 1~4 .84 ,P >0 .0 5 ;P =0 .2 9~ 0 .79)。肿瘤细胞中Flt1、KDR的阳性表达率在 3组不同大小的肿瘤间差异均有显著性(χ2 =1 0 .35、7.2 9,P <0 .0 5 ) ,而纤维母细胞中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2 .86、2 .5 6 ,P >0 .0 5 ) ;肿瘤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中Flt1、KDR的阳性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 =4 .72~ 9.32 ,P <0 .0 5 ) ,在 3组不同术后生存时间病人间亦均有显著性差异 (χ2 =8.81~ 1 9.1 9,P <0 .0 5 )。肿瘤细胞中Flt1、KDR的表达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r =0 .4 4 ,P <0 .0 1 )。④结论 肺癌的生长主要依赖自分泌机制 ,联合检测Flt1、KDR可能对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995.
IL-1B-31及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基因(IL-1B)启动子区域-31位点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IL-1RN)多态性在中国南方人群胃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各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85例胃癌患者与265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标本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取基因组DNA,IL-1RN基因型采用PCR方法直接确定。IL-1B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型。结果:IL-1RN基因有5种基因型,分别是1/1、1/2、1/3、1/4、2/2型,其频率在病例组中分别为81.9%、14.6%、7.0%、1.8%和1.1%。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81.6%、16.5%、0、0.8%和1.2%。各基因型在病例与对照组中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IL-1B基因-31位点3种基因型C/C、C/T、T/T在胃癌病例组中频率分别为21.8%、48.6%和29.6%。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27.9%、48.8%和23.3%。与C/C型比较,携带T/T基因型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63.3%(OR=1.633,95%CI=1.014~2.628)。这一危险性在高年龄组、男性、饮酒、HP感染阳性、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中更为显著。结论:IL-1B基因启动子区域-31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该人群胃癌易感性相关;未发现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联。  相似文献   
99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妇科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许多组织增生过程中,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会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最近的研究发现,IGF-1存在于各种增生组织,如子宫内膜和卵巢组织。患有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血清中IGF-1水平较高,而子宫内膜局部的:IGF-1水平减低,这可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多囊性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局部的IGF-1活性增强,与患者肥胖、高雄激素水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有关。IGF-1在良、恶性肿瘤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IGF-1能刺激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围绝经期妇女若存在高IGF-1和低IGF-1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则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大。绝经前后女性的高IGF-1水平与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Mf2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保护效果测定。方法 将SjMf2基因亚克隆至pCEX—5X—3原核表达载体,以GST融合蛋白的形式在ER2688中表达,表达产物免疫小鼠,免疫用抗原剂量为50μg/次.鼠,对照组分别注射FCA或PBS,在0、2、6周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2周进行攻击感染,42d后杀鼠,观察减虫和减卵效果。结果 在IPTG诱导下,表达载体中的SjGST基因与重组的SjMf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以高效表达,形成了SjGST—Mf2融合蛋白,用这种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27.75%的减虫率和45.7%的每雌肝组织虫卵减少率(LEPF)。结论 SjMf2基因亚克隆至pGEX—5X—3载体后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999.
骨骼肌钝挫伤后愈合质量的肌电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组、中药组和自然愈合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IGF - 1、黄芪丹参注射液、不作处理。于伤后第 2、5、7、10、14、2 1、2 8、35、5 6天观察并比较双侧腓肠肌的肌电图变化 ,记录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等自发活动 ,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并测量其潜伏期和波幅 ,观察伤后CMAP的变化。结果 :(1)各组大鼠均于伤后第 2~ 5天出现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约至第 7~ 10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少。以IGF - 1组最早消失 ,中药组次之。 (2 )各组大鼠的伤侧肌电图CMAP中的潜伏期逐渐缩短 ,波幅逐渐增高。以IGF - 1组最快 ,中药组次之 ,自然愈合组最慢。 (3)伤后第 8周 ,IGF - 1组和中药组大鼠损伤侧CMAP波幅接近正常 ,自然愈合组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结论 :(1)肌电图检测证实 ,IGF - 1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作用 ,但以IGF - 1的作用更明显。 (2 )损伤肌肉局部肌电信号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损伤骨骼肌的修复进程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A single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CRP) value predicts mortality in haemodialysis (HD) patients, b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repeated vs occasional positiv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findings is not known. METHOD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n survival of occasional inflammation, CRP, serum albumin (S-Alb) and fibrinogen were analysed bimonthly in 180 HD patients (54% male, 49+/-14 year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nflammation was defined as CRP >5.1 mg/l, based on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 for CRP as predictor of death. Based on four consecutive measurements of CRP,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1 (n = 74; 41%), no inflammation (CRP < or = 5.1 mg/l in all measurements); group 2 (n = 65; 36%), occasional inflammation (1-3 measurements of CRP > 5.1 mg/l); and group 3 (n = 41; 23%),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all measurements of CRP >5.1 mg/l). The nutritional status was evaluated by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the survival (21 months of follow-up) by Kaplan-Meier curve and Cox model. RESULTS: The median and range of CRP values (mg/l) for group 1, 2 and 3 were: 3.2 (3.2-5.1), 3.6 (3.2-54.9) and 13.8 (5.2-82), respectively (P<0.001), whereas the prevalence of malnutrition, assessed by SGA and BMI,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 The survival rate by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groups (chi2 = 12.34; P = 0.0004). Patients in group 3 showed the highest mortality (34%; P = 0.001), compared with group 1 (8%) and group 2 (14%; P = 0.01),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between groups 1 and 2. Age, CRP, S-Alb level and SGA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a persistent elevation of CRP had a higher mortality rate than the patients with occasional CRP elevation. Thus, persistent, rather than occasional, inflamm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death in HD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