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01篇 |
免费 | 573篇 |
国内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100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325篇 |
口腔科学 | 30篇 |
临床医学 | 1282篇 |
内科学 | 2292篇 |
皮肤病学 | 58篇 |
神经病学 | 170篇 |
特种医学 | 934篇 |
外科学 | 2463篇 |
综合类 | 1740篇 |
预防医学 | 387篇 |
药学 | 906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179篇 |
肿瘤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459篇 |
2021年 | 430篇 |
2020年 | 458篇 |
2019年 | 297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349篇 |
2016年 | 405篇 |
2015年 | 435篇 |
2014年 | 866篇 |
2013年 | 761篇 |
2012年 | 765篇 |
2011年 | 740篇 |
2010年 | 545篇 |
2009年 | 510篇 |
2008年 | 575篇 |
2007年 | 531篇 |
2006年 | 417篇 |
2005年 | 357篇 |
2004年 | 273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6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72.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2022,16(1):34-40
PurposeFurther diagnostic testing may be required after a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showing suspected coronary stenosis. Whethe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 provides further prognostic information post-CTA remains debated. We evaluated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completing CTA stratified for post-CTA diagnostic work-up using real-world data.MethodsWe identified all patients in our uptake area with angina symptoms undergoing first-time CTA over a 10-year period. Follow-up time was a median of 3.7 years [1.9–5.8].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 composi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death.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late revascularization.ResultsDuring the study period 53,351 patients underwent CTA. Of these, 24% were referred for further down-stream testing, 3,547 (7%) to MPI and 9,135 (17%) to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points occurred in 2,026 (3.8%) and 954 (1.8%) patients. Patient-characteristic-adjusted hazard ratio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point using patients with a normal CTA as reference were 1.37 (1.21–1.55) and 2.50 (1.93–3.23) for patient treated medically, 1.68 (1.39–2.03) and 6.13 (4.58–8.21) for patients referred to MPI and 1.94 (1.69–2.23) and 9.18 (7.16–11.78) for patients referred for ICA, respectively. Adjusted analysis with stratification for disease severity at CTA showed similar hazard ratios for patients treated medically after CTA and patients referred for MPI and treated medically after the MPI.ConclusionIn patients completing coronary CTA, second-line MPI testing seems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low risk of future events. MPI seems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act as gatekeeper for ICA after coronary CTA. 相似文献
73.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MM)-associated spinal fracture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and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74.
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3月,共对26例胸腰椎OVCF患者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行PKP治疗,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6岁。共有伤椎35个。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96±0.95分,后凸Cobb角为18.42°±5.98°,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19.08±2.28mm,中部高度为17.02±1.72mm。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行VAS评分,并摄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中柱高度,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PKP手术,手术时间15~75min,平均34min;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3~6ml,平均4.8ml。未出现神经损伤、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并发症,伤椎内骨水泥分布良好。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42±0.39分和2.01±0.37分,Cobb角分别为7.77°±0.77°、8.71°±0.81°;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00±1.73mm、21.28±1.24mm,中部高度分别为20.80±0.75mm、19.64±1.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155例,共251个椎体。颈椎1个,胸椎149个,腰椎101个。男性88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63.5岁(36~87岁)。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10例,181个椎体;开放性手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骨水泥椎体成形或联合其他部位椎体成形45例70个椎体。所有患者术前有严重的腰背痛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VAS评分7.6分(5~10分),术后第3d根据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2周时根据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害和ECOG评估活动能力的改善。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2.6分(1~4分),术后2周评估,有神经功能损害者39例,Frankel分级除2例外均有1级及以上的恢复。ECOG分级4级者18例,其中15例改善为3级;3级者92例,其中63例改善为2级;2级45例中13例改善为1级。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ml(3~7ml)。108(43%,108/25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9个在椎间隙,86个在椎旁或椎旁静脉,3个椎管内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122例死于原发病,33例带瘤存活。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骨水泥椎体成形安全、简单,效果显著,减少了椎体置换或前路开放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7.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时机和方式尚存争议.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增加了患者舒适度和依从性,可以减少镇静剂的使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等.因此,早期气管切开可能使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受益,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较好的气管切开方式,但要正确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78.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三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 3型)内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方法按照统一标准制作肱骨近端3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模型,分别予空心钉、克氏针及三叶草钢板固定。所有标本进行循环外展实验、循环屈伸实验及压扭负载。结果加压空心钉的结构稳定性较克氏针好而次于三叶草钢板。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构稳定性与骨密度(BMD)有很大的相关性。结论加压空心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微创的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短,能满足内固定的要求,提供术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5例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5例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3例机械通气,3例持续血液滤过;针对小网膜囊、十二指肠旁、肾周间隙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采用分步引流策略,先行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然后中转开腹手术引流;合并胰腺坏死组织出血的4例患者经动脉栓塞止血和(或)“三明治”法填塞止血成功.局部治疗:针对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后采取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治疗,穿刺距入院时间平均为38.4 d,坏死组织CT密度值平均为24.4 Hu(20~28 Hu).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手术后穿刺并一次性置管成功,引流管留置平均时间为21 d.患者经臀经皮置管引流后体温及WBC计数均下降,复查CT示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引流干净,患者痊愈出院.5例患者平均ICU治疗时间为(47 ±20)d,平均总住院时间为(88 ±34)d,平均住院费用为(186 342±15 467)元.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分步引流策略联合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是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