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226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70篇
中国医学   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宪成  胡萌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57-2758
目的:探讨DHS内固定加骨移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先将DHS螺钉定位固定于股骨颈内,解剖复位粗隆间骨折;安装DHS钢板,钻孔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结果:本组60例,随访12~18个月,骨折均愈合满意,髋关节运动恢复优良。结论:DHS内固定加骨移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骨折易于复位;术后可以早期功能训练,患肢功能恢复优良。  相似文献   
92.
DHS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25-26
目的观察DHS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38例及Gamma钉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DHS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Gamma钉组。随访6~32个月后,DHS组的优良率明显低于Gamma钉组(P〈0.05)。DHS组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及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段缩(〉2cm)、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钉组(P〈0.05)。结论DHS和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优势,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PFN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PFN组及DHS组各2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PFN和DHS治疗A1、A2.1型骨折的优良率为100%,但治疗A2.2、A2.3、A3型的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或PFN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不稳定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更具优势,疗效优于DHS。  相似文献   
94.
冯浩 《中外医疗》2011,30(2):66-67
目的分析比较PFNA、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分别采用PFNA固定和DHS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PFN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均较DHS组小,但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的差异。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  相似文献   
95.
王超霞 《中外医疗》2011,30(10):91-9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适用条件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均显著较高。内固定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为(51.8±7.9)d,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为(9.5±3.8)d,卧床时间显著缩短。内固定组有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脑栓塞,3例发生肺栓塞,2例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发生褥疮,1例发生严重骨质疏松,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人工关节置换组中3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无感染、深静脉栓塞、褥疮、严重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优缺点。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49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1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早期Harris评分及6个月、1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80例全部得到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2组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短;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Harris评分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Harri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髋关节置换组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1.1、A1.2、A1.3、A2.1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应选择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方法:用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入院后患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3~7 d,然后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先闭合复位,再用DHS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40例,随访3~20个月,平均1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8周,平均15.8周。疗效评定:按黄公怡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本组优30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5.5%。结论:DHS器械简单,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却不暴露骨折近端,保护了骨折端的血运,切口创伤小,术后出血少,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8.
邬玉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22-1523,1527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为骨牵引组和手术组,每组各36例,分别采用骨牵引和动力髋螺钉(DHS)手术结合早期加强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出院,无1例患者...  相似文献   
99.
吉林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71-1272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日益增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由于患者多数年龄偏大,常合并内科疾病,不宜耐受长期卧床而产生的诸多并发症,常使死亡率增加,加上今年来内固定材料的改进与手术技术的提高,目前学者多主张手术治疗。采用坚固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死  相似文献   
100.
聂军 《中国医疗前沿》2011,6(8):47+63-47,63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08年6月-2009年7月我院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31例和DHS内固定治疗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种术后优良率及其他情况。结果外固定组的优良率为67.7%,内固定组为85.7%,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的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内翻畸形发生例数均少于外固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首选DHS内固定,但不能耐受大手术的高龄患者应选择外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