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5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312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89篇
内科学   276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239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754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336篇
中国医学   328篇
肿瘤学   2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对实验性氧化损伤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兔晶状体氧化损伤模型,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人参皂甙Rg1共同孵育24h,取晶体前囊膜,采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Bcl-2和Bax在正常兔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Bcl-2的表达远较Bax强;过氧化氢组Bcl-2的表达显著下调,Bax表达显著上调,Bcl-2和Bax比率下降;Rg1可明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Bcl-2/Bax比率上升,Bcl-2改变幅度与牛磺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氧化损伤诱导LEC凋亡和Rg1抑制LEC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2.
以高脂饮食+缺血再灌注诱发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A1区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并以化浊清脑合剂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模型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基因表达增强,Bax尤为明显,bcl-2/Bax比值变小,化浊清脑合剂可以逆转这种改变。表明化浊清脑合剂可以抑制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3.
海藻糖在气管低温保存中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海藻糖在气管低温保存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新鲜配制4组保存液,其中:Ⅰ组LPD;Ⅱ组LPD 10%DMSO;Ⅲ组LPD 0.15M海藻糖;Ⅳ组LPD 10%DMSO 0.15M海藻糖。切取SD大鼠气管后立即分别放入含上述4种溶液的冻存管,在程序降温仪降至-80℃后投入液氮中保存。20d后对气管标本进行HE染色和Bcl-2、Pax蛋白检测(免疫组化),并将其异位移植到Wistar大鼠腹腔,15d后取出移植气管,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4种保存液低温保存气管20d后,Ⅲ组和Ⅳ组气管结构完整,软骨细胞Pax蛋白表达较低,尤其Ⅳ组保存效果最好,同种异体异位移植后生长良好。各组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区别。结论在气管低温保存中海藻糖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软骨细胞的保护实现的,抑制软骨细胞Pax基因的表达是其中的保护机制之一。海藻糖和DMSO合用保护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喉癌组织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5例正常人声带组织和73例喉癌组织标本中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喉癌组织中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检出率452%,喉癌组织中Bax基因蛋白表达阳性检出率60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喉癌组织中BcL2和Bax基因蛋白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71,P<005)。结论喉癌组织中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的失调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中药晚癌康2号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肝癌细胞株,分别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细胞,滴加稀释度为1:50抗人Bcl-2、Bax和Fas及PCN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显示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细胞仪的定量技术(Lsser Scan Confobal microscope,LSCM)观测扫描细胞的荧光值.结果:晚癌康2号能影响人体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表达,使Bcl-2表达减少,Fas表达增加,对Bax表达无影响.结论:晚癌康2号对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6.
黄精多糖对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精多糖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Neurobasal加B27 Supplement"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使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黄精多糖对缺氧复氧性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缺氧前加入500μg/ml~1.5mg/ml的黄精多糖能显著地降低缺氧复氧培养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率,增加缺氧的神经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Bax蛋白的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而缺氧12h后加入黄精多糖则无明显的抗凋亡作用.结论:缺氧前加入黄精多糖可以通过上调缺氧神经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和提高Bcl-2/Bax的比值以避免缺氧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面积的变化、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Bcl2与Bax蛋白表达以及罗非昔布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h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灌胃给予罗非昔布。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损伤侧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下降。罗非昔布1.12、2.24mg·kg-1均可明显减少脑梗死面积,2.24mg·kg-1剂量还可显著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增高Bcl2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可促进Bcl2蛋白表达并减少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顺铂(DDP)大鼠肾毒性有无保护作用。方法DDP8mg·kg-1ip诱导大鼠肾损伤,于给予DDP2d前大鼠分别ip50,100mg·kg-1·d-1TMP,连续5d,于给药d5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测24h尿蛋白含量,并于末次给药后4h处死大鼠,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脏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0,100mg·kg-1TMP组可降低DDP所致大鼠24h尿蛋白及血清BUN和Cr含量的升高(P<0.01);TMP两剂量组也可明显减少肾脏细胞凋亡率(P<0.01),显著增强肾脏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Bax表达,并明显降低Bax/Bcl2比值(P<0.01)。结论TMP可能通过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ax和增强Bcl2的表达,并降低Bax/Bcl2比值而抑制DDP引起的肾细胞凋亡,使肾脏免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丹参对H2O2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先华  向虎  于龙顺  杨芳炬 《中药材》2004,27(9):659-661
目的:探讨丹参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体外培养的第3~5代大鼠VSMCs,以H2O2作为外源性活性氧(ROS)诱导VSMC凋亡,用丹参进行干预,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SMCs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 mmol/L H2O2诱导VSMCs凋亡,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Bax/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丹参干预后,和H2O2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而细胞凋亡率、Bax/Bcl-2蛋白表达的PI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丹参可通过下调Bax/Bcl-2蛋白表达而对抗H2O2诱导的VSMCs凋亡.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The mimetic BH3 ABT-737, a potent inhibitor of anti-apoptotic Bcl-2 family proteins, has potential as anti-cancer drug in many cancers. Recently, patients treated with ABT-737 have developed drug tolerance during cancer therapy. Therefore, we examined whether ABT-737 is effective in killing MC-3 and HSC-3 human oral cancer cells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ncogenic kinase inhibitor, sorafenib.DesignThe potentiating activities of sorafenib in ABT-737-induced apoptosi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rypan blue exclusion assay, DAPI staining, cell viability assay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ResultsCombined use of ABT-737 and sorafenib synergistically suppressed cell viability and induced apoptosis compared with either compound individually. The combination of ABT-737 and sorafenib altered only Bax and Bak proteins and their activations, resulting in mitochondrial translocation of Bax from the cytosol. Additionally, combination treatment-mediated apoptosis may be correlated with ERK and STAT3 pathways.Conclusion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rafenib may effectively overcome ABT-737 resistance to apoptotic cell death, which can be a new potential chemo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human or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