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Nestin阳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干细胞移植有望能治疗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从胰腺组织分离得到的Nestin阳性细胞,可以转分化为胰腺的内、外分泌细胞和肝细胞,因而被认为是胰岛干细胞;但是也有研究表明Nestin阳性细胞不能转分化为胰岛细胞,主要与未成熟胰岛细胞向胰岛细胞过渡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有关,并向未成熟胰岛细胞传递信号,促进胰岛细胞的成型(formation)并维持胰岛细胞的形态功能。本文就Nestin阳性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人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块培养,得到贴壁细胞;经传代培养、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检测后,再以不同方案诱导向其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培养5-7d后,有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细胞传代培养达23代后无明显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改变。细胞周期分析表明80%以上的细胞都处于G0~G1期。流式细胞检测表明这些细胞表达CD13、CD29、CD44、CD90、CD105和CD166等MSCs标志物。经神经分化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现出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类似的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第二神经分化诱导方案优于第一方案,其NSE和MBP阳性细胞分别达80.8%±3.9%、4.2%±1.3%,但未能见到GFAP阳性细胞。RT-PCR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神经标志物的表达。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84.
淋巴结及淋巴瘤内干细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2例新鲜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对培养1d、12d、19d的细胞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用Raji细胞系接种3只SCID鼠,在光镜、电镜下观察成瘤组织结构变化。并观察Raji细胞系、成瘤组织及再培养1周成瘤组织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 淋巴结细胞原代培养12d、19d后剩余极少量细胞表达CD8、CD3、CD20、TDT;在细胞系及接种成瘤组织中,免疫组化查见少量CD5、TDT阳性细胞;Raji细胞系接种前后电镜观察见不同比例中心细胞及中心母细胞。结论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存在淋巴结干细胞(或者长期记忆细胞)。细胞系及接种成瘤组织中CD5、TDT阳性细胞可能是肿瘤干细胞,进一步提示肿瘤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5.
坐骨神经逆行示踪放射自显影显像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31碘-辣根过氧化物酶(131I-HRP)通过逆行示踪及放射自显影显像坐骨神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神经示踪成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新西兰兔随机分为131I-HRP组、Na131I组、生理盐水组.在左侧小腿三头肌分别注入131I-HRP、Na131I或生理盐水500μl,于注射后6、12、24、48、72小时后处死动物,取左侧带小腿三头肌的坐骨神经全长行放射自显影和坐骨神经HRP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31I-HRP组注射后6小时局部肌肉组织显影;随着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逐渐显影;注射后72小时,坐骨神经全长均有显影,背根神经节有显影.各时相点间坐骨神经自显影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P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注射后6小时坐骨神经远段有少量阳性纤维;12小时近段逐渐出现大量的HRP反应阳性纤维;注射后72小时,背根节内出现HRP阳性细胞和纤维.Na131I组和生理盐水组注射后未见坐骨神经显影和HRP阳性和纤维.结论 131I-HRP可以在坐骨神经内逆行运输,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可以显示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86.
《中国临床康复》2007,(15):2947-2947
2003年科学家已从患者肿瘤组织里分离出所谓的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其细胞表面分子CD44认为是肿瘤干细胞特异性分子,但CD44分子也是正常乳腺细胞的分子标志。CD44阳性细胞输入给免疫缺陷的小鼠后可形成乳腺肿瘤。科学家还发现与之紧密相关的细胞为CD22阳性,怀疑其是CD44阳性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  相似文献   
87.
NOS阳性细胞在大鼠和小鼠睾丸内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  选用雄性Waster大鼠 8只 ,体重 2 1 0± 1 0 g ,雄性昆明小鼠 8只 ,体重 2 2 1± 2 g。 4 %水合氯醛 ( 6 0mg/kg)腹膜腔麻醉 ,经左心室灌注 0 9%NaCl冲洗血液 ,4 %多聚甲醛 ( 2 5 0 0ml/kg)固定 ,取睾丸 ,后固定 8h ,30 %蔗糖过夜 ( 4℃ )。液氮速冻后进行冰冻冠状切片 ,片厚 30 μm ,裱于铬钒明胶片上。应用改进NADPH d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进行NOS组织化学反应 ,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光镜观察 ,每只动物随机选取 1 0个高倍视野 ,将 1 0个高倍视野的细胞数之和除以 1 0 ,做为该只动物的…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蛛网膜下腔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挫伤模型,观察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移植后不同时点的变化情况,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1)成年健康SD雌鼠6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11组,每组6只,即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细胞移植治疗组(后2组再分为术后1、3、7、14、21d组).(2)在手术前、后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和爬网格试验.术后第2d移植MSCs.之后,制作15~2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进行荧光细胞观察及Fas和Fas-L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脊髓灰质前角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用图文分析系统检测Fas和Fas-L免疫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组间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 3组脊髓组织中均可见Fas和Fas-L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和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 阳性细胞数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d组就出现表达,持续到14d组,21d组表达接近正常对照组,高峰出现在7d.21d接近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与细胞移植治疗组相比较,阳性细胞数在7d、14d组出现差异(P<0.05) 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 1、3、7d组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 与损伤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治疗组7 、14d组Fas、Fas-L阳性细胞数下降,灰度值升高,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下凋7d及14d组Fas、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比较枕大池注入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对蛛网摸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确定最佳的利多卡因枕大池注入剂量.方法 5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利多卡因1 mg组(LD1)、利多卡因2 mg组(LD2)、利多卡因4 mg组(LD4)、利多卡因6 mg组(LD6),假手术组6只,其余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操作,出血组和各利多卡因治疗组的动物取自体动脉血1.5 mL注入枕大池,而假手术组注入1.5 mL生理盐水.半小时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动物再次从枕大池注入0.3 mL生理盐水,各治疗组(C-F)分别注入2%的利多卡因0.05、0.1、0.2、0.3 mL.72 h后取脑基底动脉以及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测定血管管腔面积和直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c-fos阳性细胞数目.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低,而海马c-fos阳性细胞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多(P<0.05、P<0.01或P<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基底动脉的直径及管腔面积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小(P<0.05或P<0.01).各个治疗组之间的神经元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6组的基底动脉直径和管腔面积比LD1组的大(P<0.05).结论枕大池给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LD6组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90.
背景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机制,凋亡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证实脑出血后能量供应变化与凋亡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 ATPase-6基因表达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 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对象为 Wister大鼠 40只 干预以 50 μ L鼠尾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注血后分别于 12 h, 1, 3, 7 d处死大鼠,断头取血肿周围脑组织;对照组仅进针不注血.用 RT-PCR方法测定以上不同时相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组织线粒体 ATPase-6基因表达情况.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 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线粒体 ATPase-6基因表达, TUNEL阳性细胞表达. 结果 出血后 12 h,1,3 d线粒体 ATPase-6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P >0.05) .至第 7天时表达明显下降 (P< 0.01). TUNEL阳性细胞在出血后 12 h开始表达 [(24.33± 2.50)个 ], 3 d达到高峰 [(214.17± 21.45)个, 7 d时仍持续较高水平 (124.88± 18.94)个 ]. 结论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水肿组织线粒体 ATPase-6基因表达无明显减少,晚期表达明显下降,在出血早期存在凋亡发生的能量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