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341篇
  免费   5724篇
  国内免费   2416篇
耳鼻咽喉   566篇
儿科学   427篇
妇产科学   1033篇
基础医学   2284篇
口腔科学   1025篇
临床医学   18447篇
内科学   4558篇
皮肤病学   295篇
神经病学   969篇
特种医学   33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13363篇
综合类   46261篇
预防医学   8321篇
眼科学   1014篇
药学   18625篇
  381篇
中国医学   36006篇
肿瘤学   3543篇
  2024年   1051篇
  2023年   3997篇
  2022年   3456篇
  2021年   4226篇
  2020年   3924篇
  2019年   3946篇
  2018年   1729篇
  2017年   3525篇
  2016年   3862篇
  2015年   4468篇
  2014年   8093篇
  2013年   7273篇
  2012年   9376篇
  2011年   9972篇
  2010年   9011篇
  2009年   8571篇
  2008年   9011篇
  2007年   8181篇
  2006年   7440篇
  2005年   7512篇
  2004年   6534篇
  2003年   6556篇
  2002年   5196篇
  2001年   4518篇
  2000年   3399篇
  1999年   2665篇
  1998年   2338篇
  1997年   2188篇
  1996年   1960篇
  1995年   1527篇
  1994年   1225篇
  1993年   893篇
  1992年   662篇
  1991年   587篇
  1990年   504篇
  1989年   716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性失眠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观察普通针刺与揿针治疗老年性失眠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6-01-01-2018-02-28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科门诊收治的60例老年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揿针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30例。取穴均为安眠穴、内关穴、心俞穴、肾俞穴和太溪穴,均每周治疗2次,治疗4周。4周后及随访1个月后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临床疗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揿针疗法组入睡时间得分为(1.07±0.2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18±0.38)分,t=9.832,P=0.025;揿针疗法组睡眠时间得分为(0.89±0.62)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28±0.48)分,t=11.321,P=0.031;揿针疗法组睡眠质量得分为(1.65±0.78)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73±0.61)分,t=18.341,P=0.027;揿针疗法组睡眠障碍得分为(1.11±0.4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48±0.48)分,t=10.441,P=0.025;揿针疗法组睡眠效率得分为(1.39±0.46)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48±0.49)分,t=12.339,P=0.036;揿针疗法组日间功能得分为(1.05±0.58)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63±0.59)分,t=8.341,P=0.038;揿针疗法组PSQI总评分为(6.81±1.5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8.86±1.92)分,t=9.319,P=0.032。揿针疗法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3.33%,Z=-2.425,P=0.015;随访1个月后,揿针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普通针刺组的63.33%,Z=-2.295,P=0.022。结论揿针疗法相比较普通针刺更能改善老年性失眠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可维持至随访1个月。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在高龄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G组和GA组,每组各30例。G组患者为单纯全麻组,GA组患者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A组患者在诱导前取L1~2硬膜外穿刺置管,予0.5%罗哌卡因5 ml,术中每小时追加5~7 ml。两组患者诱导方法相同:即,咪哒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3~0.4μg/kg、顺阿曲库铵0.15~0.20 mg/kg、依托咪酯0.2~0.3 mg/kg。监测并记录患者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术中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患者苏醒情况。结果:GA组患者气腹后、拔管前BP、HR明显低于G组(P<0.05),且全麻药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应用于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较单纯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循环更加稳定,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比较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析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全麻苏醒拔管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在睁眼、拔管、抬颈5 s及自主呼吸上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治疗组血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患者中推行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方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作为急性脑梗死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51例(92.73%),对照组为43例(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02±3.63)分,对照组为(12.44±4.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并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人下肢骨科术后引起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来某院就诊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略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患者谵妄发生率较低,谵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46.
47.
48.
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单孔胸腔镜治疗胸部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8-10间应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4例胸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应用单孔胸腔镜行手术治疗,无中转紧急插管或增加辅助切口。其中,自发性气胸20例,肺结核球1例,肺炎性假瘤2例,胸腺瘤1例。手术时间25~60 min,平均35.5 min。失血量10~50 mL,平均20.2 mL。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时间1~4 d,平均2.5 d。术后随访5~12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以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 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为72.91%(35/48)(P<0.05);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Fugl Meyer rating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8%(7/48)、10.42%(5/48)(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步态参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